红楼讲堂
中国梦·红楼情 一部红楼论古今(三) 两赋论是红楼梦人物划分之纲
我在1993年《红楼探幽》中就系统的提出“两赋论”、“女儿”、“意淫”三个重要重要概念,并加以系统的论证。从此之后,红学界许多人开始大谈这三个概念。在《红楼梦学刊》2005年第二辑,冯文楼先生还写了一篇《释“意淫”》的论文。此文可说是百分之百的是对我在《红楼探幽》一文的抄袭。随后周汝昌在2003年《红楼夺目红》《吓煞冬烘说‘意淫’》一书中,也专题谈“意淫”的问题。刘心武在2008年在“百家讲坛”上,也大谈“女儿”、“意淫”。电视台《百家讲坛》并说:“这是二百多年来刘心武第一次提出‘女儿’、‘意淫’之说。”其实刘心武之说完全是继承和抄录了周汝昌的内容。百家讲坛只是妄下结论,企图抬高刘心武的历史功绩信口开河而已。 因为1993年,我在北京日报宗春启主任介绍下拜访了周汝昌先生,并把《红楼探幽》一书送给他。我把我对《红楼梦》的主要概念做了介绍。所以,建国以来在红学界还没有任何人系统的论述过这三个概念。刘心武在抄袭周汝昌的内容时,就更谈不上是二百多年第一发明了。 在刘心武讲座几年前,我也曾把我的《红楼探幽》和《情解红楼》两本书送给了百家讲坛。所以当我向《百家讲坛》指出,说“刘心武是二百多年来第一”的说法不符事实时,所以他们在第二天《中国电视报》刘心武揭秘的文章中,把“刘心武第一”的说法就谦虚的、不声不响的去掉了。为此我一个人笑了好几天,看来还是朋友好! 要想对《红楼梦》正确理解,书中有几个关系到全书总体和提纲性的概念:就是:“两赋论”、“护官符”、“意淫”、“女儿”,以及书中的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的“十二钗判词”,“红楼梦十二仙曲”。不搞通这几个概念要想读懂《红楼梦》根本不可能。因为《红楼梦》不同于其他小说,它将小说、哲学、艺术、理论概念溶于一体。在作品中,哲学,理论概念在整个作品中起着主导和主线索的作用。但是作者为了不使哲学和理论概念破坏作品的艺术性,所以作者又将书中的哲学和理论概念,用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如同给小孩吃一个苦药丸,为了让小孩子高高兴兴把这个苦药丸吃下肚子里,把药丸用糖衣包起来。小孩子把药丸高高兴兴吃下肚子里,病也治了,孩子也很高兴。 有的人可能说,我管他治病不治病,我就爱那一口,我就喜欢看黛玉哭,我也不管他合理不合理,也不管他矛盾不矛盾,我就是“爱死刘心武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能怎么样我?我们不是一定要你接受我们的观点,你给老牛喂炖排骨他肯定感到不和胃口。 《红楼梦》为什么要把哲学和理论概念用男女故事艺术形式包裹起来?《红楼梦》一开始就对这个问题做了说明。说:“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适趣闲文者特多。”但“历代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塗图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所以作者不落此俗套。 一些人想提高文化素养,想提高写作水平,想增加历史知识,对知识有理想,有追求,他一定不会满足肤浅理解。全世界都在关注《红楼梦》的研究和破解在做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的大思想家和学者研究《红楼梦》干什么?一个人为《红楼梦》哭了一辈子,结果不知道哭的是谁,你说可悲不可悲?你说可笑不可笑?和别人上床睡觉,睡了一辈子,还不知道是男是女,还不知道自己的爱人是男是女,你说可悲不可悲?你说这样的人糊涂不糊涂?所以在红学界鼓吹《红楼梦》没真理,个人有个人所爱的学者是可悲的。 周汝昌2005年在《红楼十二层》中对“两赋论”进行过论述。他比我在1993年的论述晚了十二年。但他的论述很糟糕。但总比那些不学无术、而又妄自尊大、不求探索的人让我钦佩。 现在我们谈一谈“两赋论”和《红楼梦》主题的关系: 【1】贾雨村在“两赋论”中把历史人物分成三大派:大仁者、大恶者,由大仁者和大恶者二者“相搏击”,产生第三派人物。 【2】在著名红学家严宽讲课时,有人提出,两赋论为什么要从贾雨村口中说出来?贾雨村的仁、恶之论是儒者的一种历史观和善、恶概念的论说。后面我们在介绍孔子诛少正卯时再详细介绍。 【3】所谓大仁者,即历史中的儒家思想体系人物: 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 【4】大恶者,指历史上的法家人物: 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 【5】大仁者和大恶者二者相搏击产生的第三类历史人物,为历史上的老庄人物: 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超云等等。 【6】大仁者——儒者;大恶者——法家;仁恶相搏击产生第三者——老庄。即历史学家历来普遍认为的“儒法相搏必生老庄”的历史观。三者泾渭分明。 【7】法家:蚩尤列为第一人。这是根据《尚书·吕刑》所记。 对蚩尤,说法不一。1、炎帝之臣;2、黄帝之臣;3、古天子;4、九黎之君;5、庶人。蚩尤冢在东平郡(山东兖州,有梁山伯,即泰安县)张寿县,阚(kan)乡城(今山东汶上县西南)中。高七丈,民十月祭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称蚩尤旗。 蚩尤:开滥用酷刑之先河。《吕刑》记:此书作于西周穆王(满)时。西周中期以后,奴隶主用酷刑,审理狱讼用“五刑”:“墨”——在脸上刺号;劓(YI`)——割鼻;剕(Fe`)——割脚;宫——割生殖器;大辟——把人分身。 《吕刑》:“王道衰微,文武之道缺,诸侯不睦。”提出:“德威惟畏,德明惟明”。古有良风美俗,苗族部落酋长蚩尤始乱,“弗用灵(令)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因此击怒上帝,帝“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使苗无后,蚩尤灭亡。 《吕刑》记:蚩尤在施酷刑时采用三种手段: 1、劓(YI`)、刵(er)、椓(zhuo,宫刑)、黥(qing,刺号)。 2、“丽刑并制”:先下圈套于庶民,使其犯罪,后加酷刑。 3、“罔差有辞”:不听受刑人的审诉。 上帝察曰:“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滥用刑血腥味,灭绝蚩尤。 实际史载:五虐之刑,非蚩尤所创,是夏、商、西周奴隶主杀庶民之法。只为总结蚩尤之训,劝穆王“耀德不观兵”。 【8】共工:传为尧大臣,与驩(欢)兜、三苗、鲧为四凶。《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地折,地维绝,故日月星晨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9】纣王:《史记·殷本纪》:“厚赋稅以实鹿台中钱,而盈巨桥之粟”。过度掠夺人民,使矛盾激化,殷纣王实行酷刑,剖比干之心,行炮烙之刑,刖涉水之足。结果众叛亲离,相为仇敌,被周武王所灭。“纣死后,武王皇皇若天下未定”,按周公之策,“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wu)故毋新;‘惟仁’之亲”,“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封纣子武庚,继殷祀”,“设管、蔡、霍”三监。 早期法家是奴隶主统治之酷法,周灭商,实现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化,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社会转变中,开始产生代表地主阶级的“法家”理论和法家思想家。它不同于周时的“法”的观念,它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秦始皇主要采用了商鞅、韩非的法制理论。韩非是秦法之祖。主张“法、术、势”三为一体。使法治成为统治者的“绝对专政”的手段。 法:法律;势:权势;术:君主掌握政权,贯彻法律的策略手段。主张“抱法处势”,君主“独擅”,“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法,帝王不可一日无之具”。 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之治: 法制到了三国曹、亮三国时代,得到完善。一部分士大夫阶级“杂儒、道、法各家之主张以述法(东汉王符、仲长统等),摈弃汉时空虚荒诞的神学的‘谶伟经学’”。 曹主:“术兼名法”,“唯才是举”。“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曹主:“夫治定之化,以礼为先;拨乱之政,以形为先”,“除秦苛法,萧何定律”,“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 曹主:“明法理,重法慎刑”,“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之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慎之。其选明法达理者,使持典刑。” 亮主:“威之以法”,“科教严明”。“先教后刑,赏罚必信”。推行“刑教结合”的办法。主张“明君理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使法量功,不自度”,“喜怒之间,必明其类。怒不犯无罪之人,喜不从可戮之士。”“喜不可纵有,怒不可戮无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 曹亮:二人都主张:“明法纪”,“肃威刑”。三国顶立,“儒林之群,幽隐而不显”,“谋士多师商、韩之法术”。二人主张“德主刑辅”。 曹:“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gong骨干)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lingyu监狱)空虚,冬节不变。” 亮:“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贵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勉)。” 大恶论:此说源于孔子诛少正卯: 【1】孔子未为鲁相,在鲁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专制之弊。……少正卯以大夫讲学于鲁,孔子之门,三盈三虚,不去者唯颜回。昔日威严,几乎扫地。故为大司寇仅七日,即诛少正卯,三日尸于朝示威。弟子子贡诸人为之皇恐不安。”(易白沙《孔子评议上》)。 荀况《荀子·宥座》: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闻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呼?’孔子曰:‘居!吾语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辟,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yin)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地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yun,怒)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红学家严宽在中直机关讲座时,有一位研究生问:两赋论为什么从贾雨村口中说出来,应该让别人来说才对呀?这个问题提的很好。 因为把法家称为大恶者,是继承了孔子杀少正卯的说法。历史上凡是儒家都承袭这种说法。要么就否认历史上有孔子杀少正卯的历史事实。像朱熹就说孔子杀少正卯无有其事,是后人附会之说。 【2】“大恶”之说,出自儒者贾雨村之口,这是历史之实。对诛少正卯,历代儒者尊孔之教,称法家为“五恶”之辈。 【3】儒者云:“心术同曹莽,声闻溢夏夷,荐牍积黼(fu,衣服上绣的花纹)座,为古今逆臣独开生面,二十四史几无匹。” 实际上,从周以来,历史上历来在使用刑法上,儒家比法家不但不少,反而更缺乏严格的规定。儒家滥杀法家多,法家杀儒家少。从历史上韩非把法治理论化,规范化之后,法制就成为治理社会,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的一种必然产物。 因为法家多从老庄思想发展而来,所以法家和老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家多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法家多主张社会变革,反对墨守成规。如韩非对法的哲学观念,认为:“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出其小害,计其大利,权其害而功多则为之”。在法制上,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古今异俗,新故异备”。认为适于某一个历史阶段的事物,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历史阶段。历史上的法家人物慎到,更认为:“握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守法而不变则衰”。等等。 『2』两赋论中第三类人物: 【1】许由:上古高士,隐于箕(JI)山。尧让以天下,许不受,遁耕于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到颍水滨洗耳。尧让天下向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也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说:“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大治。名对我没有什么用处,我不会追求那些空虚没有用的东西,你就打消这个念头罢! 庄子通过此,说明人要想追求“逍遥自由”,就要“无己”“无功”“无名”,才能使之自由。 【2】陶潜:(365~427)晋,寻阳人。名渊明,字元明。大司马陶侃曾孙,曾为州祭酒、镇军、建威参军。后为彭泽令。“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以诗酒自乐。世称靖节先生。其诗多描写山川田园秀色,自然朴素。嫉世忘俗,有《桃花源记》,被老庄称之理想之界,又叫“世外桃源”。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又叫“世外仙园”。在《红楼梦》《菊花诗》中,,就有“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等,菊诗中有十三处和陶渊明有关。P25。 【3】阮籍:与嵇康、刘伶等被称为历史上的“竹林七贤”。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字嗣宗。篾视礼教,有“白眼看礼俗之士”之谓。著有《通老论》、《达庄论》、《大人先生传》。三国时魏思想家。陈留尉氏人(今河南尉氏)。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志气宏论,任性不羁,尤好老庄,善弹琴。魏正始年间,任尚书郎,旋以病免。后召为曹爽参军,又以病辞。司马氏执魏后,历任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从事中郎。高贵乡公即位,封为内侯,徙散骑常侍。不满司马氏图谋代魏,杀戮异己,遂不与事。他发言宏远,常以醉酒脱困境。年终五十四岁。 他认为天地万物自然生成,形各异,则“一气之盛衰”、“自然一体”、“天地日月,非殊物也”。万物以“道”为原。“道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 在论证自然界运动变化时,认为“男女同位,山泽通气”,万物相互联系,和谐一致,“变化不相伤”。认为音乐是自然和谐之性。圣人作乐,是“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把音乐看成是自然界和谐的体现。人应“恬于生而静于死”。 他的《大人先生传》拼击君主专制是产生社会祸乱的根源,“君立而虐(nve)兴,尘设而贼生”。主张无君,无臣,万事尊道。斥责礼法为“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讽刺礼法之士是寄生在裤裆里的虱子,宣扬“不以物为累”。 《红楼梦》自比《大人先生传》。 【4】嵇康:三国文学家、思想家。字叔袒。崇老庄,竹林七贤之一。主张:“非汤武二越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主张回归自然。我魏宗室婿,仕魏为中散大夫。早孤,有奇才。学不由师授,博览自通。善琴咏诗自乐。丰神俊逸,博洽多闻。不满司马氏诛杀异己,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等罪,被司马昭所杀。生前与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子侄阮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甚交好。后山涛为曹选郎,举康自代。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 【5】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纵酒放达,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相随,言:“死便葬我。”自称“惟酒是务,焉知其余”。李贺《将进酒》:“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今有刘玲酒。 敦诚《挽曹雪芹》诗: 一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垄孤儿泣,泪进荒天寡妇声。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 二 开箧犹存冰雪文,故交零落散如云。 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 邺下才人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 他时瘦马西州路,宿草寒烟对落曛。 <1>只有读懂《红楼梦》,才能正确理解一些历史资料和考证材料。否则即便发现一些历史资料和史料,也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资料和《红楼梦》之间的相互关系。 <2>“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牛鬼遗文”:比喻虚幻荒诞。杜牧《李贺序》:“鲸呿(qu,张口,空虚义)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此处指曹雪芹其文、其书特点:“满纸荒唐言”。 以两赋论中的刘伶比喻雪芹。指雪芹的思想及性质,如书中宝玉一类人物代表的思想。 <3>“生刍”:割下的青草。老子“以万物为刍狗”。把割下的青草扎成狗,用以祭祀。过去的人用这种形式来祭祀死者。 <4>“何处招魂赋楚蘅?”曹雪芹对自己所写的《红楼梦》说:“我不稀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作者所列举的古代这些经典之作,都是代表老庄思想、社会的重要政治立场。敦诚感叹曹雪芹去世了,再也无法看到他对这些思想的阐述了。 <5>从敦诚的诗,可以有力的证实《红楼梦》的主题和曹雪芹的著作权的不可争辩性。从敦诚敦敏的有关诗中,还有许多把曹雪芹和历史上老庄人物相关的内容,不多例举了。 【6】王谢二族 王,指王导;谢,指谢安。六朝时王谢二族为世之望族。 <1>《南史·侯景传》:“(景)请娶于王谢,帝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后以王谢代称世之高门望族。 <2>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王导:东晋宰相,临沂人,王览之孙,字茂弘。少有识量,才智过人。导,政务清静,户口殷实。朝野依赖,号为仲父。 <4>谢安:书香仕宦之家,世之望族。安,少有重名,累辟皆不起。每游赏,必携妓一从,年四十方有仕宦意,被桓温请为司马。后为尚书仆射,领史部,加后将军,一心辅晋,威怀外著,时人比之王导。 【7】顾虎头、陈后主等惨看P26. 唐 明 皇 一、在“两赋论”中,书中对第三类人物列举了很多。但从历史影响和历史功绩而言,在老庄人物中影响最大的是唐明皇。对唐明皇应详加介绍。 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和杨贵妃有关的内容。作者写杨贵妃的目的,是为了写唐明皇。如: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秦氏室内的“海棠春睡图”;把宝钗称为“杨妃”;金钏之死和《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Bai)黄金合分钿”之典;红学中争论不休的元春何时封为“贵妃”问题;元春之死问题;“二十年来辨是非”问题;元春归省到大明宫与太皇告别问题;大观园元春对“红香绿玉”和宝钗不让宝玉用“绿玉犹如染”诗句的问题;大观园元春“点戏”的问题;大观园所有诗词内容如何解读问题;元春“打平安醮”的问题;元春对钗黛与宝玉之间关系的态度问题;秦氏死和元春出的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都关系到唐明皇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和《红楼梦》的主题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下面我们会详细分析。 二、唐明皇,名李隆基,唐玄宗。武则天之孙,唐睿宗之子。 李隆基“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武后珍爱极,三岁被封为“楚王”。十八岁授予官职右卫郎将、尚辇奉御。为武后护卫。 三、明皇,始崇尚:黄帝、尧、舜、禹、老子、孔子、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魏文帝曹丕、唐高祖、太祖,尤崇曹操。自称“阿瞒”。 四、唐王朝为李姓,建国始,认老子为始祖。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高宗时)、“太上老君”,到玄宗又加“大圣祖太上老君”。玄宗塑老子像,自像立于左,孔子像塑于右。下令天下士庶藏《道德经》一本。亲自注《道德经》。 五、当皇帝后,继承太宗的政治楷模: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基础上,颇具盛世明君之风,提出“清静无为至富”的思想: “我不做什么而人自化;为无事而人自富;然喜欢安静而人自正;我没欲望而人自扑” “以不贪为宝,以知足为富。内保慈俭,外能合同,念身何来,从道而果。”“爱民者,使之突然死搏,役之不伤性;理国者,务农而重谷,事简而不烦;则人一生安定,不言而化也,此无为也。” 六、修孔庙,重教育。“治人之本,莫如刺史最重”,“县令甚是亲民要职”。常自选太守、县令,告诫以言,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任贤能用”。 七、白居易说:“太宗凭借神武之姿,拨天下之乱;玄宗以圣文之德,致天下繁荣。”玄宗: “富而后教,食为人天。”“古之美政,贵于足食;将欲富国,必先对人好。”“为国之道,莫不家给人足”,“衣食既足,则廉耻乃知”。“天其养生,在物最灵,惟人最贵”。“同归清静,共守玄默”。 八、在睿宗时就主张:“以无为为妙,按照两卷《老子》治天下”。 九、在历史上,唐玄宗的人生形象,往往和杨贵妃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杨贵妃原为玄宗之子寿王之妃。父娶子妃为妃,更增加了许多爱人寻味的故事内容。 (一)作者写杨贵妃在艺术上的目的,是为了映射历史上的唐玄宗这个“两赋论”中的老庄人物的“无为而治”,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作用和历史意义。从而证明作者在《红楼梦》中所主张的老庄理想社会的真理性,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之艺术上所谓的“夫为其表,妇为其内”。 (二)杨贵妃及其家族: 杨贵妃,名玉环(719~756=37—18=19)。其父,杨玄琰。环生于四川。其父母死,早孤。随叔父杨玄璬、河南洛阳士曹参军,生活在洛阳。玄宗第五次东巡洛阳,玉环十六岁,洛阳第一美人:“含章出秀”。选为寿王妃。 玄宗詔曰:“清白流庆,含章出秀。诞钟粹美,徽范夙成。修明内湛,淑向外昭;柔明自远。是以选极名家,俪兹藩国。”。 (三)为什么说杨玉环“是极名家”? 杨玉环之父为弘农杨氏家族(华阴)。隋杨坚也为弘农氏之族。武则天外婆家也为弘农氏家族。而唐高祖李渊之姨母为杨坚之皇后。太宗李世民之妃为隋杨帝之女。齐王李元吉之妃为隋杨宗室杨恭仁从侄女。玄武之变,太宗杀齐王元吉,吉之妃为太宗妃。武则天因生的漂亮,十三岁入宫,选为才人,赐号武媚。太宗死渡为道士。三十岁被高宗召回宫,封为“昭仪”,“立为后“。武和高宗生中宗李显,睿宗李旦。李旦之妃窦氏生李隆基——玄宗。玄宗之子寿王李清(后改瑁),娶杨玉环。故李、武、杨皆“极名家”。 (四)寿王妃被玄宗封为“贵妃”。 玄宗和玉环爱情起于“骊山温泉”。 1、开元24年,武惠妃死,“后宫数千,无当意者”。 2、玄宗26年,冬在骊山,凡十五天;次年16天;再次年8天。帝忆旧睹景:“上心忽忽不乐”。宫中良家数千,无赏心悦目者。“内外命妇,熠(yi)耀景从,浴日余波,赐以汤沐,春风灵液,澹荡其间。上心油然,若有所遇,顾左右前后,粉色如土。” 3、高力士,召寿王妃:花容月貌:“姿质天挺”,“姿色冠代”,“姿质丰艳”。时,玉环二十二岁;玄宗五十六岁。 4、正式立为妃: 开元二十八年,杨妃和玄宗在骊山相会,凡十八天。反兴庆宫。次年正月二日,杨被度为道士,居大明宫“道观”。(开元29年)。 5、在兴庆宫、龙池畔、沉香亭、花萼楼,玄、杨赏花游览,醉歌舞。又幸骊山四次。为三十三天、三十八天、三十天、三十五天。“耽(dan)乐而忘返”。 6、召诗仙李白,玄宗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词”。留下千古《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7、李杨之间留下许多爱人寻味的典故: (1)玄宗“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饭之”。? (2)高力士为李白脱靴。 (3)杨贵妃为李白研墨。“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4)让李龟年放声歌唱,玄宗亲自调玉笛依曲,妃“笑领歌,意甚厚”。 (5)天宝四年,八月六日,玄六十一岁,杨立为“贵妃”。杨赐为道约五年。 (6)杨妃“两次妒媚出宫”。1、玄与虢夫人;2、玄与“梅妃”。另说,杨妃与玄之大哥宁王有染: 日映宫城雾半开,太真帘下畏人猜; 黄翻绰指向西树,不信宁哥回马来。 又诗: 梨花静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 (7)虢夫人,寡居,最放荡,玄称之“三姨”。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涴(wu)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8)杨贵妃肥瘦的问题:妃应该:肥瘦适度。玄为忠王李玙(yu)选妃时,“亟选……細长洁白者五人”。 《长恨歌》:“开元中,四海无事”,“明皇大小事,委于右丞相。‘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武叔妃死,宫中良家子千数,无可悦目者。驾车华清宫,内外命妇,熠(yi)耀景从。浴日余波,赐以汤沐。春风灵液,澹荡其间。上心油然,左右前后,粉黛如土。得弘农杨玄琰之女,寿王妃。鬓髮腻理,纤秾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别疏汤泉,诏赐澡莹。既出水,体弱力微,若不任罗绮。光彩焕发,转动照人。上甚悦,以《霓裳羽衣曲》导之,授金钗钿合以固之。又命戴步摇,垂金珰。冶其容,敏其词,婉变千态,以中上意。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是楣。”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朝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质。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摇步,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涕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钿上人间两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相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 8、《两赋论》中第三类人物,我们不再介绍,详见我们的有关著作。 9、从《两赋论》对宝玉人物定性的问题: (1)雨村对《两赋论》三类人物说完之后说宝玉:“我就猜到了八九(宝玉)亦是这一派人物。”并说“(第三类)之流,此皆易地而同之人也。”——这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宝玉是和“两赋论”中的老庄人物属于同类。这就为宝玉人物在书中的性质给做了定性说明。 雨村说宝玉:“只怕这人来历不小。”用“来历不小”,点明宝玉人物在书中的重要性。“来历不小”是一种政治用语。 当冷子兴说宝玉“将来色鬼无疑”时,雨村却“罕然厉色”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又说:“可知我前言不谬。你我方才所说的这几个人,都只怕是那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未可知也。” (2)从“两赋论”定性宝玉及其中的仁、恶人物,对理清宝、黛、钗的关系,性质和有关故事内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两赋论”可以说是《红楼梦》思想内容的重要提纲之一。“四大家族”是一个社会的四个方面;或者说是一个社会的四种因素的提纲。“两赋论”是对书中人物思想体系划分之提纲。“儒法相搏,必生老庄”这种历史观,早已被历史所肯定。 (3)贾雨村在“两赋论”中的大仁者、大恶者和正邪观念,是儒者社会观念的表白。他和作者的社会概念正好相反。 虽然老庄思想兼有儒法两方面的性质,但历史上老庄往往亲法家而疏儒家。《老子韩非列传》:“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为相谋’,岂为是耶?” 老庄思想属于天地之大哲,属于哲学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体系,偏重社会的伦理道德之说。法家多从老庄思想发展而来。老庄思想在军事、医学、艺术、文学、宇宙学、哲学社会学等等方面,具有系统的理论和阐述,以上诸方面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基于老庄哲学。它在现代自然科学中仍具有重要意义。法家多吸收了老庄哲学中的运动、变化的思想观念。老子被称为法家的阴谋家。 儒家思想主张“亲亲恩恩,以仁治世”,过去就是亲自己的家族,施恩于自己的亲友。而法家却是“亲亲恩恩绝也。在家为父子,在朝为君臣,依法而论之。”例如,历史上曹操本来很喜欢曹植,但曹植有一次私开司马门乘车野游,把农家麦田压坏。曹操得知后,领车官坐死,自己割袍示罪。曹植从此失宠。 (五)周汝昌、刘心武对“两赋论”的解释: (1)从1993年我在《红楼探幽》中提出“两赋论”、“女儿”、“意淫”这三个纲领性的概念之后,在红学界引起一些人的关注。从而一些人大谈特谈这些概念。有的人还把我对“意淫”的观点,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在《红楼梦学刊》上作为一篇论文发表在“学刊”上 (2)周汝昌在2005年,由山西太原、书海出版社出版的《红楼十二层》一书中的《‘两赋论’的新哲思》中,谈了他对“两赋论”的观点。 (3)刘心武在2008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也谈了刘心武对“两赋论”的观点。 (4)周汝昌说:“‘两赋论’何者?”他说: <1>“人生”取决于“水”、“土”之有形之物,和“气”无形之性。 <2>周汝昌用“机构分类法”称:正气为:圣贤、忠孝、善良、颖慧;书中指的“邪气”为:奸佞、邪恶、鄙贱、愚昧。 从周汝昌的观点说:“正气,就是儒家思想,是应该被称赞、被歌颂的一面”。 <3>正、邪之“合气”(不是二者相搏击),古人称“杂气”,似“间气”。周汝昌定义为“新气”。曹雪芹示之为“新形人才”,不同于“杂气”。周汝昌把古人的“杂气”,化时代的发展成“新气”概念。真的这是一种创造吗?曹雪芹只说正、邪二气,没有什么“杂气”、“新气”概念。 <4>周汝昌说:前人“气”说,决定人的贵贱、贫富、身价。是“统治阶级制造的‘先天合法论’”。“前人”?那个前人有如此的定义? 在中国,气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见于西周末年伯阳父的《国语·周语》,但他的学说的基础是阴阳说。到战国时,《孟子》、《管子》、《庄子》、《荀子》,对气都给予了论述。到了汉唐时代在《淮南子·天文训》中作为一种哲学概念,对气也进行了论述。《周易乾凿度》把气用来说明天地的起源,“夫有形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它和《淮南子》的论述基本一样。王充在《论衡》中也说到气。到了宋明时代张载他在《正蒙·乾称》中,对气进行了论述。明清时王夫之对气也进行了论述。但所有这些论述,都是从天地形成和阴阳关系上对其的概念给予论说。对人的贵贱、贫富、身价以“气”相论还没看到。也可能是我们的无知。周说: <5>曹雪芹“大大不然”:“许由、陶潜、嵇康……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这些贵贱悬殊的人,都是一样的“易地皆同”的。“人的才质并不受政治经济条件的割裂分离。”——周应该说“人的品质不受社会的影响”。多么高明的论证呀!者又是周老的一大发明。 <6>周说:“所以何者?因为这些是异样珍奇的人物人才,他(她)们是与庸人俗物相对立的!”——周应该说:“因为他们是从天而降的”,“因为他们是不受社会的影响的人物”. <7>周说:“在我们思想史上,难道不是堪称为‘革命’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伟论吗?”——只能说周论应该称得上伟论! (5)对周汝昌“两赋论”之评: <1>在“两赋论”中,作者用贾雨村这种朽儒的历史观,对儒、法在道德、社会观念上的仁、恶之论,来说明两种思想体系之间的关系,这是历史学家对“儒法相搏,必生老庄”这种普遍历史观的阐述。作者把这种“仁、恶”历史观念,用自然界中天地之间、山谷、河流、草木、风雨等“正、邪”二气“相搏击”来比喻人类历史上的君臣、各种人物的思想、伦理道德、社会观念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社会中所有事务,和书中所要描写的所有人物,都用艺术的方法阐述出来。这样可以避免统治阶级文字狱的迫害。这是一种艺术手法。所以脂批说:“譬得好!恰极,是确论!”所以,作者在这里根本不是为了阐述自然界之间的各种“气”之间的关系。气,在这里,仅仅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加以譬喻。而周汝昌,却离开社会、历史中各种思想之间的“相搏击”这一“核心”问题不去谈,却大谈气的“合气”、“杂气”、“新气”、“间气”。并以“气”而定社会人物的“优劣”、“贵贱”、“身价”。而人的所有这些性质“都不受社会的影响”。 <2>曹雪芹把天地之间的物,化作艺术,在作品中加以利用;而周汝昌却把艺术化成物,化成对物理性质的研究。 在医学上有“营卫”之“气”,有“正、邪”之气,它是病理上受外部环境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在神学上,所谓上帝造人之“气”,那是一种唯心主义的骗人之说。周汝昌所说的“机构分类法”、“先天合法论”、“正气”、“邪气”、“杂气”、“间气”,“新气”等等,由此造成社会人的优劣,好坏,这种观念和“神学”之说,没有本质的区别。 周汝昌说“先天合法论”是统治阶级用来骗人的。可是周的“气”论说和“先天合法论”没有本质的区别。 <3>周汝昌对“两赋论”的解释用“机构分类法”。 周汝昌创造“机构分类法”,把它用在对“两赋论”的解释上是不够恰当的。“两赋论”是对人的类型的划分。机构的划分,一般是用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划分。而且“机构”一词,如果不加上名词给予定性地说明,“机构”一词是没有明确意义的。如,你必须在“机构”前加上“国家”、“政府”等词,在表达社会这个概念后面,还应该加上表示“职能”性质的词语,如“国家公安部”、“国家民政部”等等,这样“机构”一词才有意义。否则“机构划分法”是一个糊涂不清的概念。 <4 >周汝昌说:由“杂气”、“间气”构成的历史人物“这些贵贱‘悬殊的人,都是一样的’”。 什么一样?“贫贱”、“富贵”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两赋论”是对人物的思想类型的划分,不是从人物的“贫贱、富贵”上划分的,周硬把“贫贱、富贵”两个对立的概念说成“一样”,这是屁股里楔子、硬顶。这是“指鹿为马”之说。 唐明皇是皇帝,是开元之治者;崔莺莺,是一介百姓,青年爱情追求者。二者无论从历史、社会地位而言,都无法“一样”。对两赋论,脱离开儒、法、道思想体系的划分原则,对“易地而同”这一概念就无法说清楚。 <5>周汝昌说:“人的才质并不受政治经济条件的割裂分离。”——人从来就是历史的人、社会的人。人从来就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道德、法律、宗教、信仰的产物。人从来就是受一定社会制约的。周汝昌所谓“不受政治经济条件的割裂分离”,这是建立在空中想象的产物和“创新”。 <6>周汝昌说:由“杂气”、“间气”构成的“这些异样珍奇的人物人才,他(她)们是与庸人俗物相对立的!” 在“两赋论”中,作者对社会人物的优劣、俗奇概念和周汝昌理解的优劣、俗奇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周认为“大仁”者是正者、好者、优者,当然不应该是“俗者”、“庸者”。可是从“两赋论”中的第三类老庄人物来看,社会中被贾雨村称为的“大仁者”、“孔孟朱程”一类人物,他们是属于“俗者”、“庸者”。阮籍的“白眼看礼俗之士”,嵇康的“非汤武而薄周礼”,就是把孔孟、朱程看做“俗”和被贬斥的历史人物。 (6)对刘心武的“两赋林”之评: “古人已乘黄鹤去,仍有白云荡悠悠”。周已经驾西去了。但他的学生、他的后继者、他的灵魂——刘心武先生的“两赋论”仍在发酵。 我是在1993年出版我的《红楼探幽》时,对“两赋论”、“女儿”、“意淫”进行了阐述。出版后,北京日报的宗春喜主任介绍我拜见了周汝昌先生。并和他对这些观点交换了大约一个钟头的看法、观点和意见。 周汝昌先生在2005年开始在他的书中谈他对“两赋论”、“女儿”、“意淫”概念。他的得力门生、学生刘心武在2008年,把他的老师这些观点搬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大肆抄作、发酵、制造舆论。《百家讲坛》说:“这是二百多年来刘心武先生第一次提出这些概念。”我打电话问《百家讲坛》:“你们看不看书?你们可是国家的喉舌!你们把我的书放在你们的桌子上是干什么?你们不看内容,难道书的目录也不可?”中央电视台不得已,在《中国电视报》2008年1月28日刊登了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上的讲座内容。文章中“删去了”“二百多年来刘心武第一次提出”之说。 刘心武对“两赋论”之论:他说: <1>“正、邪二气值得注意的是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三位皇帝。” <2>宝玉是“秉正邪二气”的人。 <3>他的“邪气”表现在:一、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反叛;二、“对非主流社会边缘人的兴趣和关爱。”三、“宝玉是钟鸣鼎食之家贵族后裔,荣国府的‘法定继承人’,是社会主流人物。但……和秦钟、柳湘莲、蒋玉菡等社会边缘人物关系密切。”四、“对青年女性关爱备至”、“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是一种叛逆。” <4>刘心武对“正气”之说:一、“有些研究者认为宝玉是反封建、反礼教的”,其实他身上的“正气”是维护“荣国府”的“封建伦理的固有秩序”。“宝玉并没有像我们想象那样,激烈地反对这样的‘繁文缛节’”。而是维护“当时大家族的和谐气氛。”二、“贾宝玉与封建大家族、封建伦理道德有契合点,有认同处,也有在其中享受快乐的时候。” (7)刘心武的“两赋论”,说白了就是:宝玉既反对他所处的社会,又维护他所处的社会。他既反对封建道德,又尊守、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并在封建伦理道德中寻求自己的“快乐享受”。宝玉的“正气”,就是对那个“社会”起“正面作用”的性质;他的“邪气”,就是“使自己边缘化”,使自己不符合那个社会的性质。 刘心武这种“既忠于封建社会,又反对封建社会”的,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刘心武自身制造出来的: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的一种逻辑。 <1>刘心武说:宝玉“关爱社会边缘人物”:秦钟、柳湘莲、蒋玉菡。这种说法不成立。——这三个人是谁?他们的性质是什么?尤其秦钟的后台是谁?凤姐如何看待秦钟?老太太如何看待秦钟? <2>后面我们将分析:这三个人的共同特点是,虽然都是男儿,却都长得俊美。虽都为男儿,却有“女儿”之态。 <3>秦钟和宝玉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二人上学时是:同吃、同住、同行;虽是子侄关系,却互称“兄弟”。 <4>蒋玉菡最后的归宿是到郊外去过田园生活。是和“世外桃源”——“世外仙源”——大观园“遥以相对。 <5>柳湘莲,文学研究者觉得这个人物在作品中出现的太突兀。前不见源,后不见果。在作品中突然冒出来,不合写作规律。我们把他解释为“秦魂化柳”之术。 <6>王蒙说,宝玉是“窝里反”,他见了“北静王,佩服得五体投地,崇拜的很。”这是刘心武所说的关爱边缘人物吗? <7>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和宝玉是“易地而同之人”。这些人是社会非主流人物吗?是自我边缘化人物吗? <8>宝玉对贾珍、贾蓉、贾蔷、乃至薛蟠的关系不好吗?不是和他们形影相照,共欢共乐吗?脂砚斋说宝玉和贾珍、贾蓉在本质上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关系。 <9>刘心武忘却了宝玉“投胎入世”的目的是“造劫历世”,不知道宝玉为什么叫“混世魔王”、“孽根祸胎”的性质。刘心武无法理解“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失去原来真面目,幻来新就臭皮囊”的艺术内涵,艺术本质。 <10>刘心武继承他的老师的“正、邪”二气说,自己为自己制造了一系列无法说通的矛盾。 (此文章谨代表作者观点) |
相关阅读:
·与《王蒙的红楼梦》商榷 —— 《红楼梦》中的“意淫”概念 2016-07-21
·与《王蒙的红楼梦》商榷 —— 《 红楼梦》中的女儿 2016-07-21
·与《王蒙的红楼梦》商榷 —— 两赋论是红楼梦人物划分之纲 2016-07-21
·与《王蒙的红楼梦》商榷 —— 王蒙《永远的谜语》 2016-07-21
·与《王蒙的红楼梦》商榷 —— 王蒙《写在前面的话》 2016-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