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讲堂

与《王蒙的红楼梦》商榷 —— 《 红楼梦》中的女儿

时间:2016-07-21 10:21:11  来源:  作者:

    我们对《红楼梦》中女儿的理解,必须掌握几个原则:

    一是、书中的女儿不是肉体意义上的女儿概念,必须把它和世俗意义上的男人女人的概念区分开来;二是、书中的女儿可以是历史上的女性,也可以是男性化成女儿,;三是、书中的女儿可以代表人,也可以代表事物;四是、书中的女儿是一种哲学概念,她代表人、事物、社会、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真善美的代称;五是,作者对女儿概念的论述贯彻了老庄哲学世界观的思想,即上善若水的思想。六是、书中的女儿概念是和书中的男人、婆子概念相对应的,她代表新生事物,和处于萌芽状态的事物。如果把书中的女儿和世俗意义上的女儿概念混为一谈,这是一种艺术上的俗眼,那就读不懂《红楼梦》。那就会产生许多无聊的问题。什么书中的女儿是大脚是小脚呀!是大眼睛小眼睛呀!什么黛玉得的是肺病还是什么别的病呀!等等,无数问题都会产生出来。

    一、《红楼梦》不像一般小说,它用词和论说十分精确。不懂得哲理,不懂得逻辑思维的人,会把书中精妙的字义从指缝中溜掉。

二、书中在谈到“女儿”的含义、定义、概念时,是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样的哲学概念进行论述的。作者说:

  “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比’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 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要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

有的书上“女儿”“两字”:说“比那瑞兽珍禽、奇花异草更觉稀罕尊贵呢!”

三、作者在这里用的是哲学逻辑上的排除法。这种逻辑排除法,和老子对“道、名”的定义相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四、黑格尔哲学,在开始时,对有、无关系进行了论述。论述的方法也类似老子对道和名、对有和无的论述。但黑格尔的论述,没有老子论述的简练、精妙、概括,更富抽象性。

前苏联人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什么是艺术语言,什么是抽象的政治语言进行过很科学的论述。他说:“艺术语言是生活语言的再现;政治语言是生活语言的异化、概括、抽象了的语言。”当我们说“国民产值”、“民主”、“自由”这些概念时,它已经是具体生活语言的一种概括和抽象。农民在种高粱谷子时,你不能说:老大爷你在种“国民产值吗?”两个人自由恋爱结婚,你不能说:“你们俩在什么时候结自由呀?”

五、用现代哲学中的范畴论而言,书中的“女儿”和老子哲学中的“道、名”的论述,是哲学中的一种“概念”。

  “概念”是从客观世界中“存在”、“规律”中综合、抽象出来的一种代词、用词。它代表概念、范畴中的所有、综合、全体。它的含义和性质,不能用任何“个别的、具体的”东西所取代。如“经济、政治”这种概念和范畴,不能用“五斗米、十斤豆、选区代表、任命局长”这些具体概念来取代。虽然“五斗米”、“十斤豆”属于“经济”;“选区代表”、“任命局长”属于“政治”这种概念和范畴,但买五斗米,不能说“买五斗经济”。选区代表,不能说“现在在选区政治”。

  “女儿‘二字’”这里的定义也是此意——读者用世界中任何有形的东西,都不能和书中的“女儿‘二字’”相比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它代表一种概念和范畴,如果用任何具体的东西来代替它,它就不是“道”的原来的定义了。它就失去原来它的真理性和 “道”的性质。书中的“女儿”“二字”的含义也是如此,用任何珍贵的东西去比都是错误的。

六、作者特别指出“两个字”,这就把具体的、肉体上的“女儿”的含义区分开来。以此指明在这里“女儿”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七、“两个字”“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比那瑞兽珍禽,奇花异草更觉稀罕尊贵呢!”

  这是哲学逻辑上的排除法。就是说,书中所说的“女儿‘这两个字’”,用任何具体的、有型的东西,都不能代替她。它是作者为了表达一种概念所赋予的一种代词、概念。

  “无对”:没有与此相比较、相匹配的东西。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论述方法。

八、“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尊贵”:极重要。“极清净”:老子认为“致虚极,守静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认为“清净为天下正”。只有清净无为才能战胜世界中一切不正确的东西,才能统领天下。“女儿”“极清净”:指书中“女儿”这种观念,符合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观点。

九、书中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时“雨村罕然厉色?”

所谓“水作的骨肉”:老子用道的观念阐明人处世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政善言,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又说(七十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是水。它善于利养万物而不争。处于大家不喜欢的地方,这样符合道的处世原则。像水那样,随遇而安,但心若止水,但却情若深渊那样深沉。交朋友像水那样自然纯扑而无私。说话像水那样真诚。从事政治像水那样有条不紊。办事像水那样顺应自然。行动起来像水那样无所不能。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才不会失败。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但水无坚而不摧,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弱小的能战胜强大的,柔弱的可战胜刚强。天下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没人能做到。

  老子用道的观念,以水的性质来阐明人在处理社会各种矛盾时,如何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如何处理刚、柔、强、弱、盛、衰这种事物发展变化之间的矛盾问题。

  老子认为,世界上有生命的、新生事物,如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当生命结束的时候,没有了生命,就会变得僵硬。草木有生气,枝条是柔软的,枯死了就变得僵硬枯槁。所以世界上的事物,极盛则衰;极强则亡。——“女儿是水作的骨肉”,指她代表一种新生事物。

十、说白了,作者对“女儿”的定义,实则就是说书中以“女儿”所阐述的内容,她代表一种“道法自然”、“真善美”的代称和观念。她代表书中所阐述的社会历史中某些“新生事物”。

既然女儿代表“真善美”,代表社会中的真理。所以宝玉见了“女儿”心里就清净,即近真理者心静。所谓当被打时只要喊“姐姐妹妹”即可解痛,喻在社会中受到迫害,受到打击,心中想着,嘴里呼喊着真理,就会解除对社会迫害的恐惧心情

十一、老庄对女性的崇拜:

    《红楼梦》中所以用“女儿”代表“真善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老子哲学中对“女性”的崇拜。女性在老子哲学中代表柔、弱、温、良、曲、洼、下、俭、慈、后、谷、藏。男性、雄性代表:刚、强、勇、猛、壮、争、斗、进、取。

   一次黄帝外游,人们见了黄帝说,祝他多子多孙,多福。黄帝说:多子多孙有什么好的呀。儿孙多就争端多。还是女儿多福多。老子在他的哲学中,多次和女性联系在一起。他称“道”是 “神谷不死,是谓玄牝(pi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6章)。把雌性的生殖器看成是“天下母”、“天地之母”。老子又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i小河),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28章)——懂得雌雄性质的人,就懂得道的本质了。这样他就会胸怀广大,就像溪谷那样,可以归纳百川,天下归顺。把这种思想经常放在心里,会使自己回归到像初生的婴儿那样纯洁无瑕的境地。

十二、《红楼梦》为什么用少女代表真善美呢?

老子在五十五章中说:“含德之厚,比之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jue)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pinmu雌雄)合而全作,精之也。经日号而不嗄(sha),和之至也。知和日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经》这段意思是:道德深厚的人,像天真无邪的婴儿。毒蛇对他不刺,猛兽对他不咬,恶鸟对他不抓。他的筋骨虽然柔弱,但小拳头握得紧紧的。他不懂男女交合的事,但小生殖器常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足的缘故。他整天哭号,声音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他体内元气淳和。认识平和的道理就懂得常道,认识到‘常’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望支配精神叫逞强。逞强到极点就会走向衰落,这叫不合道,不合道必然很快死亡。

十三、和“女儿”代表的真善美相对应的、代表事物发展趋于没落、老化、固化、僵死,

乃至趋于灭亡与反动的事物,作者以“婆子、男人”的化身加以表示。

十四、在作品中还有一种人,他们虽然是男人,但却是“少男”。在他们男人的性质中,却带有“女儿”之态。他们代表追求真理,实现美好理想的战斗力量、战斗性。

十五、有了“女儿”这一定义,书中的一草一木皆有艺术的内在含义。书中的花草树木的艺术内涵,多与书中的“女儿”互相映辉。大观园的海棠特赋名为“女儿棠”。因为大观园中多花草,所以书中凡是“花园”,都用来比作在旧的社会、旧的事物中正在萌芽、生长、发展的新生事物。所以我们对书中的一草一木、一个花园,都不能掉以轻心。

十六、周汝昌对“女儿”的解释:

   周说:“(女儿)雪芹时代,女卑男尊,贵家(大官之家)……为争盛的‘标志’;贫家……卖给人做‘丫头’;……江南……自幼‘培训’……当‘戏子’和上等侍女臣妾。史书中……有‘列女贞妇’‘……大观园的’女儿‘入不了史传。——所以,估量雪芹的胆识文才,是个绝大的文化问题。”

  “林四娘,何如人也?……是少见的名实相(副)的‘脂粉英雄’。雪芹指出她,是为自己的‘妇女观’作证。……林四娘父亲是南京官府的一名库使,因故‘亏’了公款落狱。和曹頫的获罪原由正同。……能代表雪芹救父的女英雄是谁?就是李煦的孙女——李大表妹——书中的史湘云。”“脂粉英雄,是为了与《水浒》‘绿林好汉’作对子,”“(红楼梦)《情榜》为什么非要108?是专为和《水浒》唱对台戏。”

  周汝昌对“女儿”的论述存在的问题:

1、“脂粉英雄”一词,在《红楼梦》中是一种贬义辞。

2、所谓表现作者的“妇女观”:这种说法,脱离作者对“女儿”“二字”的定义、用词、内涵;脱离了“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珍兽异禽”之内涵;脱离了“水作的骨肉”;脱离了“清净、尊贵”的含义。

3、周只从“时代”、政治、“风俗”,去推论所谓的“妇女观”。这种所谓的“妇女观”只是过去“爱情论、爱情说”所谓的:“民主、自由、妇女解放、资本主义萌芽”等等观点的一种变相说法。他完全可以不用看书,就可以无休止的写出、生发出、滋生出、派生出无穷无尽的推论,完全可以写出一篇洋洋大著的“政治经济学”之著。

  在红学历史上,王国维如此;鲁迅也没逃此网;过去所有三大派都没逃此网。现代爱情悲剧论者把此说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但这种方法说到底,不是从作品精密定义中产生出来的,而是一种雾里看花。

4、所谓“妇女观”:“妇女”一词,并没有把“女儿”和“婆子”、“老太太”、“赵姨妈”这些概念区分开来。

5、所谓《红楼梦》中写108个“女儿”,是为了和《水浒》“唱对台戏”。这种说法,恰恰和《红楼梦》中把书中“女儿”和《水浒》中人物相对应的目的相反。作者把宝玉说成是:“纵然生得好皮囊,原来腹内草莽”、把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矛盾,比作“李逵骂了宋江”的关系、把黛玉比成《水浒》中“扮演的小姑娘”等等,所谓“唱对台戏”与此用心正好相反。作者在作品中,善用“特犯不犯之法”的艺术方法。不但借贾母的话说:“说不定这园子里的人都是贼”。在抄大观园时,从探春口里说出:“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当凤姐说探春的丫头待书:“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时,探春说:“我们作贼的人,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作者在大观园的入口处的标牌是:“蓼汀花溆”,以此来表示大观园的性质。(参考蓼儿洼)。把大观园比成:“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五十二回)之“水国”。把宝玉的下一代影子人物,都为“草字”辈的人物……。

6、周汝昌说:这里的“脂粉英雄”,是南京一位“库使”的女儿;又说是李煦的孙女——李大妹子;又说李大妹子是“史湘云”;又说史湘云曾帮助救宝玉的父亲“曹頫”,等等。

这完全是风马牛之说。

  在《聊斋》附录中对“林四娘”有三种说法:一说,林四娘是“衡府宫人,遭难而死”。其故事核心是:其魂化为人,借此唱亡国之调:

“静锁深宫十七年,谁将故国问青天?

闲看殿宇封乔木,泣望君王化杜鹃。

海国波涛斜夕阳,汉家箫鼓静烽烟。

红颜力弱难为厉,惠质心悲只问禅。

日诵菩提千百句,闲看贝叶两三篇。

高唱梨园歌代哭,请君独听亦潸然。”

二说:“林四娘”,生于金陵,衡王以千金聘于宫,不幸早逝,葬于宫中。衡王国破后北去,“林四娘魂恋故墟,宫殿荒芜,假借客来而歌亡国之调:

          静锁深宫忆往年,楼台箫鼓遍烽烟。

          红颜力薄难为厉,黑海心悲只学禅。

          细读莲花千百偈,闲看贝叶两三篇。

          梨园高唱升平曲,君试听之亦惘然。

三说:“林四娘”,莆田人,故明崇祯年间。其父江宁府库官,逋(bu逃亡)帑(tang公款)下狱。四娘与表兄悉力营救,同卧同起半年,无私。父出狱疑不释。投缳以证无他。烈魂不散。三种说法都以山东“青州”为背景。周汝昌取第三种说法。

   《姽婳词》中:

一是,以林四娘出青州,以身殉国。故事内容并非是为父而死呀?

二是,周汝昌所谓救其父:按周的逻辑,入狱的人应该是宝玉的父亲,不是黛玉的父亲。所以“救其父”的人应该是宝玉,不能说宝玉的表妹救她父亲。所以林四娘救父和宝玉救父不能混同。

三是,周为了把林四娘救父和曹雪芹的父亲入狱联系在一起,以此和书中的湘云联系在一起。以此进行种种逻辑上的颠倒、附会之说,进行男女性质上的颠倒。

四是,《聊斋》中的林四娘的故事,不是“名实小说”。

五是、我们将分析,《红楼梦·姽婳词》所写的林四娘,是写的林黛玉及其替身晴雯。

(1)、周说李煦的孙女李大妹子(真名叫什么?无法考证)。

(2)、代雪芹救父,在曹家家史中有没有这种事?如何来救?是潜入狱中劫狱?还说栏路抢劫?和谁发生过打斗?李大妹子的武艺如何?这些能考证吗?

(3)、书中的宝玉十三四岁,湘云比宝玉还小,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如何代宝玉救父?

故周为杜言也!

(4)、况且,《红楼梦》中的《姽婳词》是为大观园被抄、晴雯之死而作。它是和《水浒》中借“林四娘”之事“唱亡国之调”互相唱合之悲歌。而不是什么“代宝玉救父”。故事中这时也没写贾政被捕入狱呀?这时贾政正在为宝玉出题作诗呀?

(5)、从周的“自传说”而言,周把贾政说成是宝玉的父亲。《红楼梦》中在写《姽婳词》时,宝玉的父亲贾政就在身边,在书中贾政并没有死。所以在文章逻辑结构上,说成为宝玉救父,也不合情理,也显得有强行插入之嫌。

(6)、不做文章逻辑分析,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冒出一句,这就是指鹿为马。

(7)、《姽婳词》中明明写道:“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而且林四娘并非一人孤身而战,而是“号令秦姬驱赵女,艳李秾桃临战场”。——这就包括了书中所写的所有“女儿”为大观园被抄,齐身战场而战的含义。

(8)、既然周说李大妹子——林四娘,为了救父在少女时就死了,周在另一处又说史湘

云——李大妹子,和宝玉结为“白首双星”夫妻关系,这又作何解释?一会儿说少女时就死了,一会儿又是“白首双星”,这不是自己否定自己吗?

(9)、将林改为史,将林黛玉改为史湘云,这样在红学中的“钗黛对立”、“钗黛合一”,如此重大的“红楼”不解之谜,又会拉上史湘云。这样周会使问题“越说越糊涂”。

按周的逻辑去分析,存在的问题可以写成一部书,我们不能一 一例举了。

 

十八、刘心武的“女儿”观:

   刘心武的红学,称为“秦学”。因为秦氏在“十二钗”中是一个重要人物,所以他对秦氏的论述,就代表了他对书中“女儿”最核心、最关键之论、之解、之读、之说。按他对秦氏的解读方法,根本谈不上书中的“女儿”“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两个宝号还原尊荣无对的”。更谈不上“极尊贵、极清净”之说。按刘心武的说法,秦氏是一个生活作风烂透了的情妇。

刘心武说,贾珍在修天香楼时,偷修了一个暗道。贾珍通过这个暗道经常和秦氏私会。秦氏从幼就被偷养在天香楼。她少大时,贾珍就对她进行性启蒙:“海棠春睡图是什么意思?春睏的是谁?贾珍便揽过她的腰,眯着眼,抖着声音问她:‘睡足起来,梦境全消么?’”“元春是一个最滑头的家伙。”贾珍说:“什么爬灰?”“我的雄武,她的成熟,好比那蜡蜜石木瓜镇着飞燕的金盘,真是珠联璧合的一对。”“贾珍……把她揽于怀中,紧紧搂住,叫了一声‘可儿’!便狂吻不住……”。“她还小时,她只觉贾珍是一个堂皇慈蔼的父辈,过了十岁,她觉得贾珍是一个健壮的大哥哥。”“她故意更加放荡,想把自己的情欲,转移到许多的方面。”

“她与贾珍的乱伦,未必都是屈于胁迫。”“瑞珠来到天香楼,她拨开帐幔……一幕令她魂飞魄散的景象呈现在她的眼前:贾珍和秦可卿二人,赤条条的合抱在榻下的地毯上,而且是秦可卿在上面,正发出大欢喜的急喘……”“说我贾珍爬灰?她还是我破的瓜呢!”

说白了,刘心武犯了当前某些文人打着文学的旗号,实质上是为了“开肉铺”的买卖。更有的人是挂羊头卖狗肉。刘被这种学风引诱坏了。刘心武竟把一个四十多岁雄武之威的男人和一个十岁少女之间的性关系,说成是“情圣”、说成是真正的“爱情”呢!肉铺开的再红火,也不能称得是高档产品。难免有人说刘心武是“红袖添香夜读书”,读《红楼梦》读的走火入魔了。刘心武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在《红楼梦》中很难落到实处。每一句话都是硬造出来的。

但是周汝昌却认为刘心武是“善察而能悟”。这就是周、刘对“女儿”研究的方法和概念。

无论是周汝昌还是刘心武,无论是自传说,还是爱情说,三大派对女儿的定性和定义都是不正确的。周汝昌从自传的观点出发,把《聊斋》中林四娘的故事和曹雪芹混杂在一起,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刘心武把秦氏、秦可卿写的那么淫态百出。

书中说秦可卿“享强寿”,我们从经书说,“秦氏”死时五十岁,非正常死。按理他比贾珍要大至少十岁。“秦可卿”死时就更大了,书中的秦可卿是“神瑛侍者”王安石的化身,王安石死于1086年,死时65岁。秦可卿十岁时,贾珍应该是刚生下来,贾珍如何为秦可卿“破瓜”?

王蒙先生所说的秦可卿对宝玉的性启蒙,不过,此性不是那个性,那个性不是此性,说得直白些,应该是对曹雪芹的性启蒙。这个性启蒙就是曹雪芹的“秦淮旧梦”,然后受“秦淮旧梦”的引导、走向“大观园”。这就是“宝玉早看定,可继家业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脂批)。

我们说过,书中的女儿“二字”,只是代表真善美的一种艺术概念。如果我们把“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和老庄“上善若水”联系起来,我们马上无论在思想上,政治上,哲学上,

艺术上,立即会展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思想上马上会飞扬起来。它无论对读书,对教学,

对文学创作,对文学研究等等,马上会展现出无限的思想的原野。你会感到《红楼梦》的艺术多么美呀!它是那样的广袤,深邃,它回荡于天地之间。这样你会创造出高水平的艺术作品。

后面我们会分析,书中所说的秦可卿不是别人,而是历史上的韩非和王安石。周汝昌所说的林四娘不是李大妹子,她暗喻的是黛玉、晴雯之死。在文章结构上,她是和第一回“绛珠仙草脱去草木之身化成女儿”的概念相对应。元春第一,妙玉第二,宝钗第三,林黛玉第四,故称林四娘。

十九、关于王蒙和冯其庸书中的对“女儿”如何看法,没有必要去谈。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对“女儿”根本就不是什么概念,他们就直接爱情、“爱情万岁!”所以他们也不知道书中的女儿,谁好谁坏,只是跟着爱情万岁满天飞。

   (本文章已经过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私自转载。)(本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