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讲堂

与《王蒙的红楼梦》商榷 —— 王蒙《永远的谜语》

时间:2016-07-21 10:15:26  来源:  作者:

   王蒙先生在《永远的谜语》这一讲里,一开始就例举了《红楼梦》中所谓的不解之谜:秦氏之谜、湘云的金麒麟之谜、宝钗的金锁之谜、凤姐和贾蓉关系之谜、贾母和张道士的关系之谜、妙玉身世、元春之死等等之谜。所有这些,绝对一个也不能解。也是以冯其庸为首的红学主流派绝对不能解的。也是红学界二百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王蒙先生只是一头扎在黛玉进荣国府的密罐里,喝着爱情的蜜汁,神呀、鬼呀,喊个没完。

   过去主流派红学根本不知道秦氏、秦可卿是谁,不知道黛玉是谁。王蒙先生也不可能知道,因为王蒙先生不知道黛玉为什么是“三生石畔,绛珠仙草,脱去草木之身,化成女儿”。在王蒙先生的艺术理解和艺术分析中,根本就没有一个“脱去”和“化成”的过程。他对“三生石”之典,也不屑一顾。完全被过去红学主流派的爱情说,和自己对爱情的痴迷迷住眼睛。所以也不知道黛玉“投胎入世”的主题和目的是什么。所以在文章逻辑上为什么让贾雨村做黛玉的“启蒙老师”也不可理解。王蒙先生说的很直白:“爱情”、甚至喊出“爱情万岁!”

书中的黛玉是谁你?她是历史上的草寇人物宋江。他悲惨的一生,他的眼泪像“绛珠”一样的血那样。在书中虽然化成女儿,但是她还是一个“草木人儿”。书中的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矛盾,被说成是“李逵骂了宋江,然后去陪不是”,“是负荆请罪”。为宝钗过生日时,演《醉打山门》,宝玉说:“不愿看热闹戏!”宝钗说:“你要说这戏热闹,那你算不知戏,‘有的人’看了一辈子戏却不知戏!”当演完《水浒》的戏后,凤姐笑道:“我说‘你们’再瞧不出,这演《水浒》的小姑娘像谁?”宝钗心里知道,笑笑不说;宝玉心里明白不敢说。湘云心直口快:“我知道,像林妹妹!”宝玉赶快给湘云使眼色。大家看了看,都笑了:“没错,就是他,像林妹妹!”因此闹出一场风波。宝玉去看黛玉:“我没说,也没笑,你为什么闹我?”“你没说,没笑,比说了笑了还厉害,你为什么给云丫头使眼色,他是公侯小姐,我是‘贫民丫头’,尚若我回了话,使他不好看?你是不是这意思?”宝玉又去看湘云,湘云却说自己是奴才丫头,她是贵族小姐。这里宝钗说的“有的人看了一辈子戏却不知戏”指的是什么人?

老太太说:“说不定大观园的人都是一些贼”。在抄大观园时,探春说:“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我们做贼的人,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黛玉是藏在“林子洞”里的一只到庙里(朝廷里,朝廷叫庙堂,乾隆就叫高庙)偷“供品”的一只耗子精。在元春省亲时,在大观园入口处,“明显着蓼汀花溆四字”的标牌。“蓼汀花溆”四字,源于《水浒》102回“蓼儿洼”:“红瑟瑟满目蓼花,绿依依一洲芦叶。双双鸿雁(难民),哀鸣在沙渚矶头。对对鹡鸰,倦宿在败荷汀畔。”所以大观园被抄后,林四娘战死在“青州”,即历史上宋江等人,被张叔夜剿灭的地方。

曹雪芹所用“三生石个”之典,核心是“此身虽异性灵存”。这句话是待读者自己补上。

                                     19

典全句是:“三生石上旧精魂,赏风临月不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生虽异性灵存。”——黛玉虽然“脱去草木之身,化成女儿”,但她的本质依然还在。

所谓她受“赤瑕宫,神瑛侍者”,用天地之精华灌溉:冯其庸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校编的《红楼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冯其庸先生根本不知道“赤瑕宫”为何意,把“瑕”字,改为“霞”字,这一字之改,完全篡改了《红楼梦》的主题和愿意。——我们说历史上宋江发生在何时?——宋朝。所谓“神瑛侍者”,即侍奉宋神宗、宋英宗身边的一块石头——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法家改革家——王安石。所谓“赤瑕宫”,脂批说:“玉小有病。”指历史上宋英宗,年轻时,临朝仅仅五年,第一年大病,不辩人事,第五年就病死。

书中说:神瑛侍者凡心已炽,也要投胎入世。王蒙先生把神瑛侍者的投胎入世和女娲炼石、通灵宝玉的投胎入世将二者混为一谈。神瑛侍者的投胎入世,她的化身就是书中的秦氏体系中的“小名、秦可卿”。王安石为什么冠一“秦”字呢?因为秦在中国历史上代表法家,故冠一秦字。在后面“两赋论”中详细论述。

这就是宝玉为什么要梦游秦太虚、为什么秦可卿死后,“宝玉早看定可继家业者可卿也,今闻死了,急火攻心,焉能不吐出一口血?”这也是曹雪芹的“秦淮旧梦”之所在。这也是宝玉在秦可卿精神的引导下,领略了人间的美丑、善恶,从而得到大观园的归宿和结论。也是书中秦可卿死,而元春出的文章逻辑的来源。

黛玉投胎入世的主题和核心是:“一干风流冤家又要投胎入世,‘遭劫历世’”——即为社会制造劫案。而不是为了什么“爱情万岁!”将来我们在两赋论中会讲,黛玉是属于儒者中的新秀人物。她的父亲是“严政、严老爷”——林如海——儒林似海。黛玉是在这样一个儒林似海的社会狭缝里产生出的一个新秀。

历史上《水浒》、宋江,反贪官不反皇帝,继承了儒者“忠”的思想观念。她的母亲是贾政、贾存周的妹妹,她的启蒙老师是贾雨村,和贾存周是同祖同源,连了宗,一脉相承。黛玉是书中唯一被点明读《四书》的人。因为她的老师又是贾雨村,所以她从生下来就吃药,有先天不足之症,内里弱的根本原因。——王蒙先生不知道黛玉为什么请贾雨村当老师,其他他也一无所知,只是口口声声大喊“爱情万岁!”

王蒙先生因为不知道黛玉是何人、何性、和事、何情;他更不知贾赦是何人、何事,所以他不知黛玉刚到贾府,黛玉和贾赦为什么不能相见。贾赦的夫人是“邢夫人”,她的特点是“六亲不认,耍左性子,所有钱一经她手,就以贾赦用费过多克扣异常”。因为书中夫为其形,妇为其内。有事内外,各表其事。所以贾赦和“刑夫人”,是儒家体系中“刑法”的体现。所以“刑夫人”为黛玉准备的马车和进大门是:用黑绸子围着的马车,然后进了一个“黑大门”。脂批说:“不知黛卿能否乘此车呼?”如果黛玉和贾赦相见,在文理上就是不合逻辑。王蒙不解,因为不懂《红楼梦》。

因为王蒙先生不知秦可卿是何人、何事;他也不知元春、元贵妃是何人、何事。所以他就不知书中为什么秦可卿死,而元春出在文章逻辑上的关系。书中的元春是历史上的杨贵妃。写杨贵妃的目的,是为了写“两赋论”中的老庄人物、历史上的唐玄宗对社会的老庄之治。以此引出杨贵妃的“弟弟”、历史之后的“宝玉”的新的大观园、“世外桃源”、“世外仙源”。

王蒙先生因为不知道元春是历史上的何人何事,所以他把曹雪芹和宝玉看成是封建剥削阶级的反动性的表现。所以王蒙先生对元春省亲说:“曹雪芹在显摆”,“曹雪芹尽情写了那个时代封建皇族生活的记忆,吹嘘,全书再悲观,没落,绝望不要紧,一写到元妃省亲,当年的阔气、神气、牛气、高贵气不可一世的气焰就溢于言表了。”“宝玉不喜欢读书……不等于他不喜欢封建官僚贵族的特权显赫、养尊处优、娇生惯养、寄生懒惰、尽情享受、受用那一套。”“大观园是贾府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写性事”要修辞,否则就沦为牲口行径“,写”园林一样,……鲁迅的百草园、徐文长的故居……”。

“从这里能看到什么……呢?封建社会回族显大之家,与朝廷直接挂钩的势力,他们要求弄断,占有,不但占有物质的东西,占有好吃的,占有花园、好的房子……还要占有美女、尤物、宗教。”“这个大观园……令人哭笑不得,叫人不能不反思中国封建体制的罪恶、野蛮与愚蠢。”“一面辉煌一面血腥”。——难怪冯其庸先生为其叫好、陶醉。这完全是冯其庸阶级、阶级斗争和对《红楼梦》诋毁的再版。

王蒙先生终究发现,曹雪芹家没发生过“省亲”的事,历史上“九十九个姓的家族中也没有……(曹雪芹)靠忽悠是忽悠不成的。”

我们说王蒙先生在元春省亲问题上,对文章的逻辑、内容、性质、主题等等,可说一字不分析,一事不分析,只是在“侃”。

他不分析元春省亲时,元春为什么点《乞巧》这样的戏。为什么脂批说:“象征元春死。”元春为什么到“大明宫,与太皇告别?”刘心武都能发现清朝没有大明宫呀!?刘心武还发现:元春省亲时,看到宝玉的题词时,元春为什么忌讳“玉”字?把宝玉的“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宝玉作诗时用了“绿玉犹如染”,宝钗提醒宝玉:“她不喜欢玉字,你还不改了?”宝玉改为“绿蜡”。在宝玉梦游“秦太虚幻境”时,是处于梅花盛开,此时秦情刚开始,元春还没出场,所以作者以《海棠春睡图》向读者示之。《海棠春睡图》是什么?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艳情故事。脂批说:“元春消息动矣!”

王蒙先生对这些内容和文章逻辑,文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呼应,一概不动脑筋,所以更谈不上对二百多年来元春“判词”的理解了。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得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历史上的杨贵妃,十八岁入宫,三十八岁死于马嵬坡。

在《红楼梦》中,贾府指的是谁家?一干风流冤家投胎入世的主题是什么?他们和贾府的关系是什么?书中的贾、史、薛、王指的是谁家?书中的贾母是谁?所有这些王蒙先生是一字不知,一事不明。杨贵妃的投胎入世绝不是贾府的福,而是祸。杨贵妃在艺术上对贾府而言就是: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锦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为了把过去以冯其庸为领军人物的红学主流派,和王蒙先生在红学上的蛊惑、煽动、“抖搂”、“侃”,我们有必要对我们过去一些概念给予介绍。如“两赋论”、女儿、意淫、护官符等等。

(本文章已经过作者授权,未经许可不得私自转载。)(本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