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评
旅法画家陆永安:用一生寻找颜色为中国水墨添彩
陆永安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是教育家,父亲是纤维专家。自幼踏上了绘画之路,又得艺术大师刘海粟、颜文梁、林风眠等悉心指导。成年后,他读万卷书——潜心研究中国近代绘画史,行万里路——游历千山万水到法国进修,只为寻找那一抹色彩来提升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他,就是法国无极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席、著名旅法画家陆永安。2016年新年伊始,陆永安应邀担任“一带一路·文化点亮世界”系列活动艺术顾问。1月13日下午,他在新华网演播室接受视频专访,介绍自己的绘画之路及心得体会。 大师滋养 博采众家之长 陆永安,1951年生于上海。祖父陆君秀是教育家,在江阴开办学校,直到日本人来了以后,校舍被烧,举家逃难到上海;父亲陆本勉是知名的纤维专家,在化纤领域做出过很多贡献。 因父亲热衷于书画等艺术品的鉴赏和收藏,与一些艺术大师交往甚深。“像刘海粟、颜文梁、林风眠等都是父亲的好友,他们常一起吟诗作画。”陆永安自小在这些大师身边耳濡目染,对绘画充满浓厚的兴趣。 最初引导他入门的是他的义父沈子丞,他对陆永安的绘画生涯影响深刻。 在谈及沈子丞时,陆永安十分敬重,“义父是南方画家,一位特别有修养的先生。解放前,他是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图画部主任,出版有《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沈子丞书画集》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 据陆永安回忆,在他十五六岁的时候,义父认为他在绘画方面很有灵气,于是就和父亲商量,让他不要太早拜师,不要太早定型。“义父觉得绘画这个东西太早定型的话,就会一味地学习老师的学派,会觉得这个老师就是天下第一,然后不容易去吸收外面的东西。” 义父沈子丞时常跟他讲,你看我们历代有多少学生能超越老师的成就?你看齐白石的学生都没有超过师父的,因为学生要超越老师是很有难度的。义父让他多看、多走、多悟。 陆永安从小就学习中国文化史,很小的时候就画完了整本《芥子园画谱》,还去了北京等其他城市与绘画大家交流学习,懂得南京、浙江、岭南等绘画的艺术风格,也了解南派、北派有自身的特点。 在上海,陆永安经常向许多大师请教并学习,同林风眠学习水粉,与刘海粟学习水墨,在颜文梁处第一次学到了如何画油画……对他来讲,与这些大家的接触让他大大开阔了眼界。 “我想没有一个人能有我这样的幸运,可以与这么多大艺术家交流,从他们身上学到绘画的精髓。”陆永安感慨,他了解到绘画不光是传统艺术,绘画中还有很多不一样的材料,不一样的方法。 同时,这些老师对他的影响不光是在美术上、理论上、实践上的启示,更重要是这些老先生的人品、人格给他树立了榜样,影响他一辈子。 闯荡国外 心中怀揣理想 虽博采众家之长,但最吸引陆永安的是中国的水墨。在20岁到30岁之间,他重新学习了唐宋元明清绘画史,体会到了唐宋名家作品中的笔墨意境。 “后来我绘画的思路就是从文人画的思路而来,是从笔墨、从意境的思路而来。从小我就知道,我们的绘画是耐人寻味的艺术,重点是在画外之意,而这就是我们中国画的经典所在,是我们所要歌颂的。” 喜爱,中国的水墨;发愁,也是中国的水墨。 正是因为对喜爱水墨画,陆永安对其的认识更深。“我太明白我们中国画的特点是水墨,正因为此,我们恰恰缺少色彩。” 陆永安说,小时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所有国内名家在作画的时候会说:“我给你来一点点进口的洋红”,其实这个洋红就是从国外带回来的孩子上学用的水彩的颜色。但对中国画家来讲,这个颜色来之不易,当时中国没有更丰富的颜色,中国的历史中大多是水墨的颜色,缺乏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所以,在1981年,陆永安正值而立之年,他选择了去世界文化之都——法国留学,在去法国之前,他一直在思考:“怎么样在西方寻找颜色,使我们的中国画色彩更加丰富。”陆永安说:“其实,这百年来我们的前辈,包括徐悲鸿他们去西方、去日本等地取经,也总是想给中国画找到新的元素,使我们中国画更丰富。” 在他看来,他的绘画之路挺顺利的,并没有遇到太多困难。 初到巴黎,陆永安就结识了世界级画家赵无极先生,在随后的七年时间里,他在赵无极身边担任助理,受益良多。 在1981到1983年期间,陆永安开始画水墨音乐画,创作了《贝多芬交响曲系列水墨画》。在赵无极的倡议下,1983年,国际东方研究院为他举办了个展。当年,他就载入了法国名人录,并且被邀请为法国艺术家的委员,从此进入了职业画家的生涯。 陆永安认为,赵无极之所以称之为大师,是因为他的成就载入了世界的现代绘画史,他在现代绘画史中是抒情抽象绘画的代表,他的抒情抽象融入了东方意境,你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虚实、轻重、缓急的技法,从他的抽象画中看到很多传统理念。 潜心绘画 为中国水墨添彩 成为职业画家之后,陆永安有十年时间依靠画水墨音乐画生活。然后开始存了一点钱,对他来说,接下来的目标就是环游世界。 接下来,他又花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几乎走遍了世界各地所有的博物馆,看遍了他们两三百年以来的经典作品。 “一些艺术家朋友在寻求艺术之路上之所以觉得特别难,在我看来,最大问题是没有读懂我们自己的历史,只要你读懂我们的历史,你会知道我们唐宋元明清是怎么来的,正如你下功夫去研究西方这三百年绘画艺术是怎么演变的一样,在这个基础上,再寻找到自己个性的东西,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你就不会走太多弯路。” 陆永安说,如今的他不能说已经全部读懂了,因为这是一个学无止境的话题。他的目标是:“我的绘画语言是要让东西方、老中青三代人都读得懂。” 所以,他走了一条今天这条路,用西方人的油画、西方人的材料、西方人的色彩理念跟视觉审美的习惯来表达东方情怀。“祖辈留下太多宝贝,我们可以用现代的方法,时代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这是我一生奋斗的目标。” 在60岁之前,陆永安一直闭关索居,潜心绘画。这几年,他将作品展示给观众看后产生了很大反响,“所有文化界的权威人士、世界级的艺术评论家都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研究我的绘画,从中看到了我们的历史和未来。” “有很多观众写信给我,说自从看了我的画之后,生活中增添了一份喜悦,开启了一个世界之窗。”陆永安表示,这样的评价是对他最大的认可。“我很高兴能给大家带来这样的感受,我希望成为继赵无极先生之后的又一座桥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陆永安认为,在西方人眼里,他们看的文化往往是看我们的历史,最震撼他们也是我们的历史。从绘画角度来说,最让他们震撼的是我们唐宋时代的绘画,而我们近代的绘画让他们觉得缺少新意。 所以,他希望我们的教育除了绘画课程之外,能增加一些其他的课目,达成中国画最美、最高境界的八个字:“心灵之境,画外之意”。 “对我个人而言,我更大的理想是通过我的绘画,我把这个颜色带进时代,带进公众视线,我希望将来我们这个社会是多彩的,特别希望我的祖国,将来有一天能够从我的作品、我的色彩中寻找到一个新的理念。” 这是陆永安出国留学前的梦想;成名后再回国,他依旧初心不变。 如今的他已然达成了当初的理想,他带着水墨画去了国外,然后带着油彩画回到了祖国,找到了那一抹为祖国添彩的颜色,用西方色彩表达了东方情怀。 |
相关阅读:
·陆永安:用西方人“听得懂”的绘画语言传达东方情怀 2016-10-25
·《东去西来~陆永安绘画展》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 2016-10-25
·《东去西来-陆永安绘画展》将在国博开幕 意在点亮东西艺术融汇的 2016-10-24
·著名绘画艺术家陆永安正式受聘“一带一路,文化点亮世界” 系列活 2016-02-01
·文化名家话文化 — 陆永安 2016-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