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评述

苏叔阳:好一本奇书 读《红楼探幽》

时间:2016-04-20 11:16:16  来源:  作者:苏叔阳

     我奉同班学友崔子耀华之邀,参加他所著《红楼探幽》的首发式新闻发布会,会场接到这本皇皇36万言大著,耀华兄是自然科学家,高级工程师,却偏偏捡了个人人都谈,又人人畏谈的《红楼梦》冲入文坛。他用他最熟悉最得心应手的系统工程的观点方法建立了《红楼梦》研究的系统工程,给前此所有的“红学”提出一个难题:想要否定崔氏红学,必须先熟悉系统工程论,然后循着崔氏的方法、架构,指出其正误,不然,就得像恩格斯一样来本《反杜林论》。况乎,新奇与忤逆传统并不意味着谬论,崔氏红学至少是自圆其说,令许多人茅塞顿开,扶额而悟,要判定他的不对,实在是大不易,我这样说,是运用了首先假定其为谬论的方法,先为贤者们出气,这本书很有点结束先前“红学”的味道,可是反驳他却又不太容易,这是耀华方法论上高屋建瓴之处。

   崔耀华认为《红楼梦》“不是写男女性爱,而是以生活琐事叙春秋之哲”,曹雪芹所营造的“大观园”,是他理想社会的模特,而“情”“爱”“色”“淫”“梦”“女儿”“空”等等,无非是曹雪芹表述政治、社会思想的符号。运用他编制的色彩斑斓、迷离恍惚的情爱故事,描述政治斗争的起伏、残酷,表达他对清明社会的向往、期盼。这个论断猛一看颇为惊人,让人一下子难以接受,因为实在同国王的一切习以为常的看法相悖。《红楼梦》里难道没有“色情淫”,没有“色空”观念?难道真的“云雨”非“云雨”,“梦非梦”儿女情皆非儿女情?只是雪芹政治思想社会理想的幻化?然而,当你寻着他的方法探幽下去,你不得不承认,崔耀华言之有理。

   崔耀华把《红楼梦》作为整体进行了解析,他把“爱情”这个全书的关键问题及其相连的种种概念如“色”“淫”等等,定义化,定理化,规范化,符号化,公式化,又部分采用了系统图的分析法,使“红学”研究中的一个个疑团得到了定性和定量的说明,从而增强了分析的确切性与明朗性,例如:他以baoyu12345)的符号规范了曹雪芹塑造宝玉的五个目的,以baoyu6)代表宝玉这一形象中体现的老庄思想体系。这一系列全新的解释,把过去“红学”中所有的难点都一一化解明白,让人从《红楼梦》摇曳多姿的艺术中窥见书中隐含的政治、思想斗争,

   有人或者以为这些都是崔耀华的异想天开,并无根据,可是他的这一切分析、判断,都来自《红楼梦》原著,把书中所有引红学家兴味的文字、情节、细节、歌赋、典故、形象、都做了全新的解释。而自称一说,例如:贾政,至少我以为是“贾正经”,耀华则说:贾政,字存周,“周”历来作为儒家思想之代表,“秦”为法治思想之代称、贾政乃腐儒思想之代称,可卿之父秦邦业,乃秦国的事业之代称,于是,儒法量大阵营赫然矣。

   书中所有新奇的观点、思想,都是由于运用系统功成论的观点方法,予《红楼梦》以全新的解释而得来的,所以,即使书中的结论与过去红学家们的某些论点相同、相似、也不是现成的移植,而是崔氏运用自己的方法,通过对《红楼梦》自身的艺术系统分析得来的结论。可谓殊途同归,然而这个殊途,意义却格外重大,因为这意味着在《红楼梦》研究中一种自成系统的全新的科学的方法论跃然出世,他以无难不解的优势活跃的站在读者面前,你可以不服气,不相信,但是却难以撼动作者在自己的方法论上建立起来的这座大厦,我想,至少这是一次突破,给已经很有点线装书味道的“红学”吹来一股清新的风,世界上原来还有很多路。

   耀华的这本著作,倘若是一味新奇,惊人耳目,也不过是一时之盛,可贵的是,崔耀华在运用系统工程分析《红楼梦》时,始终不忘这是本小说,小说是写人的,因此,人物的个性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人物命运的基石,不管作家多么天才,多么能把自己的意向,欲望,理性化成形象,隐藏在章节之中,而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一旦树立起来,就会顽强的按照自己的性格罗技发展,不在顺从作家的主观意图,耀华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始终从人物的个性和人物关系入手,运用《红楼梦》提供的素材进行分析,把握作品的整体性,他不从那些判词中推断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而是就判词本身分析他所隐含的作者的原意,让任务的个性逻辑与作者的思想结合在一起,自然的走向结局,这同哪些从判词中猜测人物命运的观点与方法戛然不同。因此,耀华对《红楼梦》后四十回高鹗续本这种从外部强加给人物命运结局的做法及考证派观点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他认为这已经脱离了《红楼梦》原著,贬低了原著,崔耀华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在人物关系的提示上要比先前的研究广泛得多,而且获得了全新的结论,这是不能不予以肯定的。

   无论怎么说,这本书让我吃惊,震动,兴奋,耀华完成了这么件大工程,说不定会成为“红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我衷心的祝贺他,也要好好的再读读这本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