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洲专栏
黄亚洲在“西塘名家采风行”座谈会上所提建议
黄亚洲在“西塘名家采风行”座谈会上所提建议 (2015年9月11日。速记员:郑女士)
黄亚洲发言: 我简要说一下,因为今天发言的人比较多。 刚才听到的西塘发展的历史讲解,已经不少了。怀总、金梅,还有两位以前的镇文化站长,他们都介绍了西塘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的脉络应该是比较清楚的。我本人以前也来过三次,这次应该是第四次。每次来,都大吃一惊,看到的都不一样。这次来,因为过夜,所以感觉特别不一样,看到了夜景,如此生动活泼,以前几次都是早出晚归的。 关键是西塘以后怎么走,这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我讲我的三个想法。 一个想法,未来西塘的旅游文化格局应该走什么路子?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作为西塘现在的旅游,它目前的个性是很明显的。任何东西,只要个性独特,就能拥有自己的立足点,不会出局;只要拥有自己的强项,才有别人的趋之若鹜。没有个性的话,就什么都没有。 现在的西塘,已经是有个性了,下一步怎么走?按照我们常规的思路,有两种。一种,听其自然,让它发展。记得西塘最早提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当时有些人还笑,因为它没有很大的钱来迁移,来发展,所以小镇本来就是这么生活着嘛,就靠这个现成的来营销。你看老百姓每天在这里洗菜、淘米,这就是特色。 慢慢的,这个特色反而凝固了,现在变得非常好了,变成了人确实是西塘的灵魂,西塘人在西塘的旅游格局里唱主角了,不是景在唱主角,是人在唱主角,他们在里面全面经营,这就变成一个很大的特色。这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就像在我们西塘周围的周庄、同里、南浔、乌镇,可能过两年还会有一个濮院,濮院也开始了全方位的改造,即将兴起。也就是说,在杭嘉湖平原一连串的小镇里面,大家都在竞争,但不管人家怎么走,我们西塘还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的,发展的海拔已经比较高了,完全可以听其自然,让它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没有问题。你看,双休日街巷里已经水泄不通了,平日里也熙熙攘攘了,甚至随着人民币的贬值等等,门票可能还会水涨船高。所以说,一般就这么慢慢发展着,也不差了。 但是,为什么我来了以后,发现在目前这个情况之下,包括陆总,包括怀总,包括金梅他们这些文化人,还是苦苦想着下一步怎么走,还在思考文化品位的问题,这个确实对我有触动。这叫酒足饭饱之后还想着明天的饭会在哪里,人家要饿到面黄肌瘦才会想到下一顿饭的问题,而你们已经发展成这样了,还在苦苦地想往哪里走,往哪里提高一点,这个对我感触很深。一个,当然是听其自然;第二个,就要看看前面还有哪些事情,通过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来推进发展。 当然“下里巴人”的形态有“下里巴人”形态的好处,“阳春白雪”也有“阳春白雪”的好处。就像乌镇这样,打造世界互联网大会,想把自己慢慢打造成长三角的“博鳌”,打造世界电子学科的举办地。但从西塘目前形态来看,还达不到这样,我们还装不下这样的国际会议,地方、硬件设施,都不太行。我们就发展我们“下里巴人”的长处、强项。但同时,也要从这个方面看看,有没有什么方式再能够突破一点,也和“高大上”的哪个方面接轨,这一点也是一种思路,可以多探讨探讨。过去也努力过,包括“选美”也好,但总体上说“选美”这种事,也属于“下里巴人”范畴,因为选美没有特别强的文化底蕴,尽管说美女文化素质怎么样、文化考核怎么样,总的来说还是评比谁自然方面的漂亮,属于大众选美,格调不可能很高。所以,可以试试看,哪些方面可以提高文化格调,再努力往前走。领导层的这种思考与努力,是使我感动的地方,也确实是可以努力为之的地方。 我的第二个想法,就是在阐释西塘文化的过程当中,再看看有哪些是历史空白处,或者是现实空白处,有值得填补的没有?哪些地方还可以再挖掘一下? 这一次我们为什么推荐柯平来?我说柯平不仅是当代的诗人、散文家,而且他对历史地理,尤其是各地水经的研究,最近十来,不仅相当专注,而且学术成就非常高。他对1800公里长的大运河各段的来龙去脉,甚至那时是不是叫运河,每个历史时代的走向与态势是怎样的,甚至包括我们的钱塘江走向是怎样的,整个的水文变化他都在研究,而且发现了很多古人都没有发现的谬误与疏漏,当然他的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也是一家之言,但是他有很多独特的想法、考据,确实精彩。不光是水经,随着江河的变化,各个时代人文的变化,他都善于挖掘。而且为了考证一个问题,他会去查各个朝代的资料,并且互相比较与辩驳。现在像做这样学问的人很少。柯平参加这次活动,会讲出很多东西。 怀红霞:他对我们这么小的小镇都知道。 黄亚洲:包括附近的枫泾是不是有吴三桂的王府也好,陈圆圆是不是传说中的“陈娘娘庙”的主角也好,如果真的西塘附近有陈圆圆的遗存,这也真的不得了,这要重视。 陈圆圆、吴三桂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如果陈圆圆真的在这一带出没,这个陈娘娘庙可能供的就是陈圆圆,这个对于西塘来说,就是很重要的历史遗存。 我的意思是说,西塘的历史文化空白点,现在要检索一下,看看还有没有,现在如果还有,还有所发现,就要把它补足。如果现在不补,可能后人对这些东西就永远不讲了,就再没有了。现在顾伯伯的纪念馆搞起来了,这很好,如果还有一些文化空白,希望尽量补足。文化遗存越多越好,永远不嫌多。这就是我的第二个想法。 我的第三个想法,就是昨天晚上聊天的时候我提到的,我们是不是能够搞一个“首届中国西塘国际诗歌节”,用诗歌这么一个载体,来提升西塘未来的文化格局。 我为什么这么提议呢,因为诗歌这个东西,我觉得它是一种很奇妙的文学样式。一方面,它特别高雅,可以称为“文学中的文学”,几十个字就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有些诗形成经典作品之后,几十个字,就成了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东西,都忘不了,都少不了。它是个特别高雅的文学形式,甚至有些诗歌不适合朗读,只能是供人看的,慢慢意会的,特别高雅。 同时,诗歌,也是一个最接地气的东西。诗歌的某种形态是歌词,是可以唱的,大家都可以去卡拉OK闹一番的,是最接地气、最能调动人感情的东西。还有一种诗歌,是可以在台上哇哇叫的,马上引起掌声、引起冲动,最有感染力,最接地气。而且,它还是可以即时互动交流的,世界上有各种诗歌节,我参加过四五种,听各国诗人朗诵。尽管你听不懂,旁边的翻译悄悄告诉你这个是讲爱情的,是恋人多年不见了,现在碰到了。你就是听不懂语言,他在那边哇哇叫,但也能马上感染到。他的眼神、肢体语言,都能感受到,很短一瞬间,感情立马互通了。诗歌就是最容易达到人际交流的这么一种文学样式。 这样,我就想到,既然我们西塘目前的旅游样貌是带大众化色彩的,是带“下里巴人”色彩的,如果说要向较高的文化格局接轨,从诗歌的这个角度,就可以介入。这是提升的通道之一。我们可以通过数年的努力,打造一个诗歌的平台、诗歌的集散地,而且是国际性的、世界性的。我们通过这个平台,把西塘的历史民俗、旅游现状与诗歌这个文学前沿的品种,有机的结合起来,真也不失为一种手段。 我想过,西塘搞诗歌节,本身就具备这样四个有利的方面: 第一个方面,它有诗歌活动的历史传承。这有大量的史料证明。都知道著名的“南社”就这里活动,柳亚子就在这里出没。他们的第二次“西园雅集”,就有照片。文人墨客真的都喜欢在这里来来回回,因为这里太漂亮了。你就看“西园”吧,江南水乡特色的园子,非常漂亮。西塘有这么一个历史传承,真是可以发掘,因为这里本身就是充满诗意的地方。 第二个方面,西塘发展到现在,整个景区可以说,已经可以成为一个承载诗歌高地的基础、基石。你看,那么大的地域,那么多美丽的景观,有它独特的白天与独特的夜晚,生活丰富,吸引人。再说,也有那么多各种规格的酒店与民宿,这个就非常好了。集散一批人看来已经不是问题。 第三个方面,传承下来的当地民俗当中,也存在诗歌的因素,这就是“田歌”。不管是“西塘田歌”也好,“嘉善田歌”也好,毕竟是当地老百姓的传唱特色,尽管现在比较少了。 我以前在嘉兴工作的时候,经常在嘉兴地区年年举办的“南湖之春”音乐会上欣赏到嘉善田歌,听到过很多人唱这种田歌,很有特色。现在又靠金梅他们慢慢地用现代元素包装一下,有创新。但是不管怎么样,在这个富饶的地方,在老百姓曾经几十年,上百年有“田歌”唱下来的地方,我们搞诗歌节,就有一种地气的支撑在里面,不显得突兀。如果这个地方从来没有人搞过这个东西,现在突然来一个,这就突兀,但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这是第三方面的优势。 第四个方面,西塘的领导层对于提高西塘旅游文化格局的决心,相当的强健,一听类似的建议,就会有一种感应与响应。我想,西塘领导层如果手中有一把银子,又有很坚定的想法,愿意推进,那么,这个事情就有搞成功的把握了。现在各地都有诗歌节,县一级、市一级、省一级,乃至国家的,现在全国有4种行政规格的诗歌节,国家有“中国诗歌节”,两年搞一次,尽管是文化部牵头搞,但是其影响还不是很广泛,但国家不得不搞,因为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诗歌节、小说节、文学节,中国以前什么都没有,所以得赶快搞个诗歌节,与世界接轨。前几年青海搞了“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较有影响,但省一级的不多。地市一级的有,如四川绵阳、安徽马鞍山都搞诗歌节。湖南有个县,刚搞屈原诗歌节,办屈原诗歌奖,是与中国诗歌学会合作搞的。 我们浙江,海宁有个“徐志摩诗歌节”,办了几年,主要是文联在承办,规模也不是很大,内容也是逐年在调整,所以影响就会受到限制。 浙江省其实搞诗歌节很有“由头”,很多地方都可以发动。我到温州去,曾经说过他们可以搞山水诗歌节,因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就是“永嘉太守”,完全可以搞山水诗大赛,研讨全世界的山水诗,温州就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把这个搞起来。但说过之后,也就过去了。 我到金华去,觉得金华完全可以搞“艾青国际诗歌节”,把“艾青”牌再打大一些。讲过之后,随着领导人的更替,也再没有人讲这个东西。一礼拜前,我接受“杭州学习节”相关单位的采访,提议说可以发起“杭州国际诗歌节”,连白居易和苏东坡都在杭州做过两任市长,杭州又出过龚自珍、戴望舒这样的大诗人,活动过著名的“湖畔诗社”,为什么不搞诗歌节?再说杭州也是一个美丽如诗的地方,西湖就是个诗的湖,杭州就是个诗的城。以杭州整体的财力和精力打造一个诗歌城,也可以是闻名全天下的。这要用很大的财力、精力才能弄得起来。杭州有“西博会”,动漫节,当然也很好,但杭州的动漫说到底也不是特别强,动漫园地与动漫政策比起其他地方也没有太特别的优势,所以也没有见到特别的效果。杭州到底用什么做有效抓手,也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们西塘如果要搞,就要下决心搞成一个有较大规模的、有持久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可以设想每年搞一次,每年的春天或者每年的秋天,起码找100个国内外比较著名的诗人,再请请相关的文化名人,每年都集中到这里一次,把诗歌作为载体与号召力。 同时,这个诗歌节,还要做两个辅助的东西,一个辅助的东西是诗歌奖,可以隆重颁发“西塘国际诗歌奖”,各评出金奖、银奖、铜奖若干名,甚至可以考虑再设置一个“柳亚子诗歌特别奖”。我们设立一个有权威性的“评委会”来评。评出来的优秀作品,当然也是我们自己可以使用的,可以派用场的,特别好的诗作可以写在墙上、印在书里,每年都收获一大批精神产品。这是宝贵的财富啊! 另一个辅助的东西,就是举办一个“中国西塘国际诗歌高峰论坛”。节庆每搞一次,论坛也随之搞一次,因为,反正人都来了,就趁便嘛,就不妨大家来一次“西塘论剑”,高谈阔论一番当代诗歌,找一个有趣味性的话题,譬如“旅游诗有没有必要成为思想诗”之类,大家来争论一番,通过媒体报道在全国文艺界、舆论界产生影响。 就这样,把我们的“中国西塘国际诗歌节”打造成一个综合体,包含诗歌的采风、诗歌的现场朗诵、诗歌的评奖与颁奖,以及诗歌的理论讨论,以此,吸引全国的媒体都来采访、报道。其实国外很多的诗人、文人,他本来就是各国报社的总编、副总编,或者专栏作家、记者,他本身就是个媒体人。他来的话,他当地的报纸也会刊发,这也会造成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关心西塘与西塘的诗歌形态。 而且,我想,每一年的诗歌节可以搞得很大,也可以适中,看精力与资金的状况,完全可以微调。总之,贵在坚持,一届届的办下去,每一届都有不同的研讨侧重点。如果这个活动搞个十年。每次邀请100个中外知名诗人,影响多大,还可以有衍生宣传品,可以给若干名人拍一些生活在西塘的纪录片,加以报道。甚至可以考虑划一块地皮,建立诗歌墙,每一届的诗人都按一个手模在墙上面,尤其是诗歌的金奖银奖获得者,可以有铜像,标明得奖人的生平介绍,逐步把这里作为一个世界诗歌的有形的集散地,逐步积累,就是一个景点。来西塘的人就要看看“诗歌中心”。 主持人:诗歌集散地。 黄亚洲:甚至可以把嘉善民歌的原唱者、传承者都在诗歌中心记录下来,加以永久宣传。 韩金梅:其实在西塘诗的历史非常厉害,不光是柳亚子,在我们收集到的西塘清代、民国的,西塘唐东桥唱(音),每个人的作者都是一百首一百首写的。还有平川棹歌(音),我们收集到的大概有上千首。 黄亚洲:可以趁势搞个“诗歌博物馆”,包括我们自己通过国际诗歌节逐年打造的,包括西塘历史上已经形成的,都可以充分展示。 韩金梅:我们都收集到了,都是一百首。 黄亚洲:今天我主要讲这三个想法,供大家参考。 主持人:谢谢。
|
相关阅读:
·黄亚洲:北京冬奥诗情(四首) 2022-02-08
·黄亚洲|北京冬奥诗情(四首) 2022-02-07
·这位四川总督,是个清官! 2022-01-19
·泉州的一个民俗浓郁的小渔村! 2022-01-17
·【欣赏】黄亚洲:凡人故事(外三首) 2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