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浦专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金元浦专栏

金元浦:文化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境界(三)

时间:2017-02-23 15:12:30  来源:本站  作者:金元浦

 5.jpg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中国古代哲人所构想与设计的人生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无论儒家,还是道家、佛教,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美与真善的和谐统一。就儒家人生理想而言,所追求的是“求仁得仁”的圣人境界,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烈的重生意识。这种圣人境界就是《易经·乾卦·文言》所描述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与天地合其德”强调人必须与天相认同,认为在人与自然、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的浑然统一的世界中,人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应充满着向上的精神,并由此精神培养,产生出对生活、对生命的珍惜与重视,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故而可以说“与天地合其德”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在儒家哲人看来,尧、舜、禹等都是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人。达到这种境界则可称为“圣人”,为人们所仰止景止。故而,这种人生理想境界又被称为“圣人气象”和“圣人范式”。

在儒家哲人看来,重视人生,就必须热爱自然,热爱社会与他人,所以“与天地合其德”的人生理想境界的核心内容就是“仁”。如孔子就认为,“仁”的境界之所以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最高人生理想境界,就在于“仁”的实现是本于天理的至理、至德和至善。所以,“仁者”也就是“圣人”。《论语·雍也》说:“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可见,“仁”的基本精神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具体说来,“仁”,既是自强不息,也是助人有成,是人己兼顾,是对他人的尊重,是由己及人,是以自己为起点,从我做起;“仁”既包含情感上的爱与物质上的扶助,同时更注重道德上的提高;既注重对他人物质生活的维持,更注重他人道德品质的提高。仁者对他人的爱助,其目的在于使其成为有仁德有成就的人。这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仁者,也就是极高人生理想境界的实现。同时,儒家哲人还强调指出,“仁”的具体表现则是“爱人”与“爱物”。即如孟子所指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仁民”,就是将爱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的相亲相爱之情推广到人与人之间,并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爱物”则是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及到宇宙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亲相爱,浑然与物同体。

孟子认为,人的形体与无限的生存时空相比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只要人能让自己“直养”、“配义与道”,以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的精神意志达到“至大至刚”的境界,那么,就能使人超越形体与生存时空的有限,而与宇宙同呼吸。能达到这种人生理想境界的人,就是“圣人”,也就是“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云:“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得志与民由之”,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就是达到“至大至刚”境界的具体表现。孟子认为要达到这种人生境界,就必须要“反身而诚”,恢复人先天的善端本性,摒弃各种物欲的诱惑,以形成充溢着刚性之“力”的“浩然之气”,使人自身和贯注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浩然正气相互融合,并熔铸成一种真力弥漫、生机勃勃的内在精神,从而使人超越有限的时空的束缚,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这就是《孟子·尽心上》所说的“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人要达到“与天地同流”,其关键就在于作为个体的人对作为整体的人的本质的体认。人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个体是小宇宙,天地则是大宇宙,因此,“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孟子这种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揭示是有其当代意义的。它能增强我们对人生的热爱,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并且通过内心体验,认识自我,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社会与自然,保持一种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追求并实现最高的人生理想。

所谓“反身而诚”,作为审美意蕴上的启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灵体验方式和对人生本质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作为人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人生理想境界的建构活动实际上是人对自身本质特性的一种自证自悟,自我解脱,或谓自我观照和自我体验;是要恢复本心,以合天人,要“虚无恬淡,乃合天德”,以回归自然,拥抱天地,融身大化。所谓“反复而诚,乐莫大焉”,这里的“诚”,就是指诚明本心;“反身而诚”,则是指人通过对道德意识的自我体认,以及对实践经验的内心体验,以完成从心理学到哲学、美学境界的超越;体验自我,发现本心并把握本心,来达到天人合一的极致人生理想境界,从而悟解宇宙万物生命的奥秘。人们只要通过自我体认,“求仁”、“由己”以归复“诚明”的本心——内在生命,那么就能够让内在生命之光照亮天地万物,领悟到天地万物生命的微旨妙谛。

从自然属性来看,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本体都是“气”。“万物之始,皆气化”(《河南程氏遗书》卷五);气化之在人与在天,一也。天地万物与人都是由元气所演化与生成。“元气化为万物,万物各受元气而生,有美恶,有偏全,或人或物,或大或小,万万不齐”(王廷相:《雅述》)。由“气化”说来看,人的意识的本性也来自自然,并且,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个体修养活动的内心体验,乃是“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万物之所造”(《庄子·达生》)的全身心灌注于其中的感悟与穿透、超越活动,它倾注着人的生命,既是人的精神在总体上的圆满具足的感发和兴会,也是人的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它能使道德主体在一种生命的挥发中把握自己的本心,认识自我,并以此体验到自然生命之道与宇宙精神,达到与宇宙自然相通相感,相参相配,领悟到“气陶化而播流,物受气而含生”(杨泉:《蚕赋》)的生命创造的乐境。

总之,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哲人实际上给我们设计了很高的人生理想,它强调对内心仁德的自觉,肯定主体精神的伟大和崇高,要求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应终生不懈地努力,要以天下为己任,不怕任何挫折和磨难。孔子的弟子曾经说得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可以说,达到“仁”的理想境界,也就是“圣人”、“大丈夫”。他们爱仁以德,立人达人,忠孝信义,宽信敏慧,智勇刚朴,心胸坦荡,有浩然之气,对社会、人生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这种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中所表现出的奋斗精神与献身态度,对于当今那些极端个人主义者,那种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不良风气,无疑是有其匡正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