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活动

“当前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与新趋势 ——中澳文化创意产业研讨会”在沪召开

时间:2016-04-12 00:09:35  来源:综合  作者:

    2016年4月2日,“当前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与新趋势”中澳文化创意产业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文化与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研讨会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金元浦教授主持,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刘建新教授、上海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宁教授致辞。研讨会围绕文化创意经济的最新形态、趋势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科院、及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瑞士等国30多名学者进行了交流与互动。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约翰•哈特利教授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金元浦教授分别就“文化创意的全球发展与中国经验”和“文创新常态:从VR、弹幕与网红看互联网新生态与网络新社群”专题作论坛主旨发言。约翰•哈特利认为,创意产业最早是20世纪90年代在英国提出,在澳大利亚经历了将近10年的理论化。从创意产业的发展来说,哈特利认为中国是发展创意产业最好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存在推进创意产业的理论化和国际化的可能。哈特利指出,在创意产业理论化的过程中,不再把历史文化当作一种文化遗产,而是把文化作为一种面对未来获取知识的资源,把现在的群体生成的知识传承给一个群体。哈特利强调,互联网的发展业带来一种网络效应,在理论的研究中不仅应将互联网网创意进行理论化或者概念化,也不仅应把创意限定在经济部门,而是要把创意整合在所有的活动中。

    金元浦教授认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的速度进入加速换挡期,文化产业结构也面临调整转型期,这种调整将在文化产业内部发生重大的变化。首先,这种变化鲜明地体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由前期自上而下的政策式驱动,逐步转变为自下而上式的市场化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其次,在高新科技推动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悄然实现升级换代,与互联网相关的文化创意行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高端产业、核心产业、领军产业、先导产业,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其三,供给侧的提出是对我国整体在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理念上的一次提升,尤其是在消费层面有助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结构和整体竞争力。其四,催生出新的文化业态。大数据、智慧城市、云计算、移动网、自媒体(大、智、云、移、自),小企业、微方式、新业态、酷特色、融思维(小、微、新、特、融),催生出大量的文化业态,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我国建设起了一个文化创意的航母集群,这个集群以BAT为代表,以华为、万达等等一些企业为代表;另一方面,提升中国企业的文化原创力就在万众创新,就在大众创业者,就在千千万万的小企业中。

    与会者围绕主题就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态与新特点,国际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全球数字新形态下的人文创新和审美变革,文化创意经济的伦理与美学研究,文创、艺术与金融,文创资本的运行等议题进行交流。姜进章教授认为,互联网正在迈向智能时代,智能时代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不只是有了新的形态特征,也更为注重发展的创新驱动。魏鹏举认为,新常态下中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呈现出多层次的发展态势,银行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在加大,文化产业证券市场增长迅猛,文化产业上市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上海社会科学院花建研究员探讨了创新城市背景下城市文创产业的发展路径,分析了国家视野与国家战略、创新动力和创新主体、城市创新发展的四种模式等问题。

    英国加迪夫大学马海丽教授,以中国戏曲为例分析了城市政策和文化资本的关系,认为传统文化能够为社会经济、政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推动力。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李士林教授,从创意的创新的角度,分析了用户、知识俱乐部与社交网络市场。中国社会科学院意娜副研究员,从国际文化多样性的维度分析了创意经济的重要性。她介绍了2016年元旦正式启动实施的“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这项议程是延续 “千年发展目标”的未来15年的联合国发展议程。这个新议程除了继续推动减贫、全球健康、环境改善和国际合作以外,第一次在全球层面把“文化”、“创意”和“文化多样性”写进了议程,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文化多样性概念的提出,从一开始就是强调文化活动、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属性,带有浓厚的“新增长理论”思路。一个是强调了政府投入和政策制定的意义,一个是强调了文化积累和技术进步在增长中的决定性因素;还有一个是鼓励生产要素在各国自由流动。虽然文化多样性特别强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重要性,但十年来收效甚微。而正在兴起的互联网与数字革命也许会扭转这一切。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吴维忆博士分析了大数据语境下的数字人文与文化创意的关系,剖析了当代大数据背景下新人文精神崛起的重要意义。

    上海大学曾军教授,探讨了文化产业发展对上海城市空间变迁的意义。他提出上海的城市空间的想象包括三种上海,一种是“老上海”,就是近代形成三四十年代为代表的殖民文化,有很多标志性的地点,构成了老上海形象的代表。另外一个是“旧上海”新中国成立以后,整个上海就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旧上海也给我们上海地图里留下非常重要的标志性的地方。然后是新上海,是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所获得新的发展,这个发展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浦东开发, 2010年的世博会,还有2016年的迪斯尼乐园,表明上海城市空间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上海城市空间一种新的力量。

    论坛对当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新行业、新问题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与探讨。综合起来,会议讨论或涉及了10个实践性课题:

    1、互联网跨界融合,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有着极大的空间,主要是在中国跨界的融合是在迅速的和实践结合。

    2、中国特色的IP的运营。是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转移方式。 

    3、在中国的VR和AR发展也非常迅速,展现了蓬勃的局面, 

    4、文化众筹。文化众筹和其它国家是不一样的。 

    5、电子商务,在当今世界和亚马逊一样,和亚马逊共同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就是马云,另一方面是亚马逊,他们之间也存在竞争,但是总体上来讲,我们会说电子商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马云在尝试建立一个亚洲,甚至更大的电子交易跨境平台。

    6、跨境电商与eWTP世界电子贸易平台。这是马云的提议,当然这是一个巨大无比,野心比天还大的做法,但是很多人叫好,很多人叫骂,我觉得马云是有责任心的。

    7、网红经济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经济形式。 

    8、文化金融,中国的文化金融进入到实践的领域,主要是产生了一大批的基金会,一大批的投资家,还有一大批的包括艺术金融,包括各种各样的我们所说的艺术品的交易,艺术品网络上的交易所。这些都在探讨之中,我觉得可能比上其它的地方探索性的东西更多,一方面在迅速可能的衰落,但也有今天不少迅速的上来。

    9、网络的虚拟园区,或者叫集聚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0、国际文化投资,以万达为首的国际文化投资,或者直接拓展的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走向世界的高科技文化投资。

    上海交通大学朱宁嘉副教授,面对我国当前VR、AR的爆发性增长的汹涌热潮,提供了她的关于科技与艺术关系的冷思考,她认为AVR技术实现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创新,当前面临科技与艺术的双重缺失;但是,首先这种缺失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因为任何的融合经由由个体的完善到整体融合完善,是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其次,是要警惕在这个过程中对缺失的理解,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善过程出现的缺失,一种则是理论错位,以旧事物的标准要求新兴事物产生的缺失,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缺失,需要做理论的我们及时给予伴随新科技产生的新文化以概括;第三,针对中国的现实语境,在科技引发的热潮中特别警惕模仿与追赶新科技的使用中,不要因为中国庞大的市场可以快速获利而忘却科技的本土创新。总之,目前AR和VR的科技创新与艺术创新要求之间,彼此都仍存在差距。北京社科院王林生副研究员,探讨了当下勃兴的网红经济,认为网红经济的传统粉丝经济的高级产业形态,是传统商业适应网络社交型时代需求的新探索。上海大学杨光博士,从文化研究到创意产业:澳大利亚文化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

    上海交大教授李康化教授研究了“二次元”。这一概念在中国正成为被热议和追逐的对象,对其消费和投资的需求持续上升。二次元消费的出现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既带有后现代文化的浓郁色彩,也具有消费文化的典型特征。中国二次元消费的文化特征是:梦想型消费动因、符号化消费内容和狂欢式消费状态。二次元消费文化的负面效应包括:文化受众的内爆、文化审美的变异和文化继承的困窘。二次元世界承载了消费的梦想、青春的张扬和情感的宣泄,但终究是三次元创造出的一个体系。

    本次会议十分重视案例的研究,德国红点奖评委、东道品牌创意集团副总裁费斌先生,以“创意设计改变未来生活”为题,展示了创意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他以一批生动的视频资料吸引了与会代表的目光。上海市数字产业内容促进中心副理事长邵洁女士,就艺术保税区与跨境艺术电商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除了费斌和邵洁,展示的视觉设计的案例和保税区案例外,会议还专门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杨建邦、卢康南、潘莹等同学,以B站为例分析了弹幕视频网站这种新型的文化娱乐形式。

    与会者认为,全球文化创意经济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也迎来了升级换代的新常态。在“互联网+”在社会经济领域强势渗透的情况下,诸多新形态蜂拥而出,许多新产业发展模式相继涌现,跨界与融合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趋势。而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人文、美学、伦理和安全等,也须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