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来源于人民 服务人民 —— 田黎明:从乡村博览室入手深挖民间艺术资源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者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繁荣艺术创作生产,健全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保障机制。优化创作生产和成果展示平台。加强艺术理论研究和文艺评论。引导广大艺术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勇于创新创造,引领社会风尚,攀登艺术高峰。要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对于当代艺术家创作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两会上,记者专访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艺术家委员,他们是:王文章、冯远、吴为山、田黎明。这四位位委员,他们不仅创作丰盛,引领时代,也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心系民生、关怀百姓,有着深刻的文化自觉,关心文艺发展的方方面面,与记者畅谈艺术创作、公关文化服务、美术教育等话题,在这个春天里,给书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剂强心针,一抹抹新色彩,如春茶之韵,余香袅袅,历久弥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而且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田黎明:从乡村博览室入手深挖民间艺术资源 坐在记者面前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黎明面色红润,气息贯通,眼神宁静而透彻,有着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意识的艺术家。声名在外,他对作品特别谦虚,艺术创作的鲜活张力之外,亦不乏科学家的严谨。 田黎明在艺术语言上显露出的取向与他的人生程度是一致的,有评论认为:“将生活作为一种气象而不只是一种形象,是田黎明中国画艺术中整体性的来源,”;“他用‘体天下之物’的情怀去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感受自己的人生境况,在自然中自由地呼吸成长。”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一直在关注美丽乡村建设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并去湖北、广东、广西等地调研过。这次两会,您是否提出了相关提案与建议? 田黎明:此次两会,我确实给了关于乡村体系化建设方面的提案。 国家建设美丽中国, 乡村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乡村体系化建设方面,乡村建设在机制上怎样更加完善化,从基层来讲从机制上还需要完善。从体系角度讲,完善乡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自然资源、自然保护、人文资源保护、人文古迹、人文景观等……在这其中,加强文化领域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突出公共文化服务和乡村本体文化性。因为中国文化的渊源是从乡村起的,这种传统渊源的文脉,已经像香火一样代代相传。 记者: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如何深挖民间艺术资源,继承好中华传统文化? 田黎明:公共文化服务应融合乡村本体文化建设,因为中国文化的渊源起源于乡村, 中国现在的乡村文化的香火也出现了时有时无的状况,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比如说,多数乡村面临壮年人口大量流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多的问题。乡村文化有一个对中国文化传承的理念,尤其在德和行这两个层面上,在乡村特别强调仁、义、礼、智、信,通过我们说的长老、父辈等,一辈一辈地传承文化,这种文化传承、言传身教目前已经被弱化了。孩子大都靠老人教育,但是通过调研发现,好多老人的文化其实没有“接上”。 记者:在实地调研中,您提出了建立乡村图书馆和博物馆,这次两会上,您是如何建言,把乡村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相融合? 田黎明: 我主要从文化的角度考虑,提出了乡村博览室的建议,可能比图书馆概念要好。 实际上,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从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层面,从绘画的层面、美学、审美的层面,可用复制品陈列在博览室,可以用图像的方式展开,再做些文字方面的工作,图文搭配,农民看了便于接受理解。中央提出革命文化, 这是中国近百年来与外来侵略者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的革命文化,还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从这三个大的层面来建构乡村的公共文化体系。以此,来加强对村民、青年儿童的文化熏陶, 以此来慢慢加强对文化的自信和自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做了一些调研,还需要做进一步 工作去了解。虽然很多乡村做到了,但是全国来看还需要下大力气,任重而道远。希望当地政府拿出一批经费,让艺术家多下乡进行体验,在深入生活中建立相应机制,包括建乡村博览室、助学、扶贫等,从文化扶贫上去发挥作用。 记者:您去年与十八位艺术家在国博做的精品展很棒,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标志着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绘画领域、学术承建、艺术探索、艺术语言、深入生活等方面和时代都是同步的、正能量的。那么,在此基础上,您怎样在今后的创作中多出精品? 田黎明:在今后的创作中,仍然是在艺术思想语言方面还是要不断下功夫锤炼,还是要更加扎实地去深入生活,在深入生活过程中把自己悟到的传统文化方面的元素和生活碰撞形成创作的想法,把它表现出来,把它表现出来,力求出好的作品。不是每个人说出精品就能画出来的,而是要通过你的创作方式,去慢慢体悟而产生,要有一个过程。 精品需要好几个条件,如果你没有艺术理想,没有传统文化的积淀,没有时代人文精神的支撑,你的精品从哪里来?只能照搬,这是不成立的,精品一定是一个艺术家全身心的在生活当中, 在时代的大的文化发展格局当中形成的。尤其对艺术理想, 应该把属于时代的最美好的东西表现出来,体现最美好的人文思想、人文境界。哪怕他们就贮存在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身上,就在普普通通的生活当中,你要去找到闪光点,要把它汇聚起来,放射出光芒,我觉得这是精品的一个立足点。必须要在这个层面上下功夫, 才能找到精品的位置,否则不能叫精品。 记者:目前,您艺术创作方面有哪些新计划?主要在画什么作品? 田黎明:艺术创作上没有新计划,去年重点画了国家的重大题材、历史史诗“陶渊明”。这个创作我用了几年时间深入生活, 创作一件作品还是希望在作品的深度和厚度上下点儿功夫。从题材开始给了五年的时间,这五年,你要去读书、领悟、生活,到生活中搜集创作素材、画写生,还要艺术语言的形式锤炼,是一个综合体。所以不太容易,但出来以后还得进行反省、总结,为下一步创作再做好一些铺垫作品你自己欣赏,别人都看不懂,这些东西我觉得他也不能说是你的作品,就成长了当代精神。创作课题,是一个复杂的东西,所以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来讲,需要静下心来,在文化修养上要狠下功夫,尤其在时代的人文精神上。这种指向,自己要非常地清晰,这个过程也是对艺术家非常重要的过程。 国家经过评选收藏,比如中华史诗这样的大主题创作做了五年,都是中国文联来主持的,比如说冯远是策划者,本身也是作者,同时又是组织者、策划者。在这样的大主题当中,全国能够驾驭重大主题的作者进行创作, 同时还有跨界的史学家参与到主题创作中,为作者提供支撑和保障。确保历史可信度,如服饰、环境、建筑等给予保障、支撑,所以跨了五年。 结尾:中央提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艺术家“作品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两会上的文化行业代表委员承载的是中国文化, 作为当代艺术家, 必须要把自身艺术创作放到时代大潮中去锤炼, 一定要锤炼出只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的重要讲话精神中提到“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我们采访的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必须要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爱国、诚信、 敬业等元素应作为中国画家修身艺术理想最重要的核心基础,在此基础上,深入生活把握笔墨语言的同时,会从笔墨中自觉流露出所折射、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这也应是艺术家一生的课题。 他们在参政议政的同时紧抓创作,在艺术、思想、语言、深入生活等方面不断下功夫锤炼,把传统文化元素和生活碰撞形成创作想法,力求为时代多出精品、善待精品。 |
相关阅读:
·你可以永远相信这届年轻人 2022-02-22
·体育时评:真正无与伦比,中国交出完美答卷 2022-02-21
·一觉醒来,俄罗斯采取行动了! 2022-02-18
·人民日报推荐:自我管理的9个好习惯 2022-02-14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落成揭幕 202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