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来源于人民 服务人民 —— 冯远:增加艺术品免税对象 美育必不可少 作品扎实是关键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者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繁荣艺术创作生产,健全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保障机制。优化创作生产和成果展示平台。加强艺术理论研究和文艺评论。引导广大艺术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勇于创新创造,引领社会风尚,攀登艺术高峰。要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对于当代艺术家创作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两会上,记者专访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艺术家委员,他们是:王文章、冯远、吴为山、田黎明。这四位位委员,他们不仅创作丰盛,引领时代,也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心系民生、关怀百姓,有着深刻的文化自觉,关心文艺发展的方方面面,与记者畅谈艺术创作、公关文化服务、美术教育等话题,在这个春天里,给书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剂强心针,一抹抹新色彩,如春茶之韵,余香袅袅,历久弥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而且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冯远实在太忙了,这位横跨画家与艺术教育家的践行者,除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及去年新任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还担任着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这更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画家, 其笔墨语言从传统的疏淡飘逸、逸笔草草中抽离出形态美、黑白构成关系及可变性。冯远风骨清奇,目光坚毅,面对记者时,他的谈吐才含于内,淳朴挚诚,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与艺术家的装腔。 记者:去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成立,您作为馆长,曾提出应做成一个以今天的眼光来说,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的艺术博物馆,跟清华大学的国际声誉相匹配,也能跟国际一流高校的博物馆相媲美。半年多过去,在今年两会上,是否为艺术馆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建议? 冯远:今年,我的建议希望国家出台相关的收藏艺术品能够在原有的规章制度上突破一下,增加一点免税的对象。主要是指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新开馆以来, 有大量的捐赠收藏的海外作品,也有回流捐赠的。但是,国家名单之外的艺术品收藏免税政策无法照顾到他们。就此,我希望国家文物局修订完善国家税收艺术品税收政策,能够更具有覆盖面,惠及让更多相关专业单位。 关于此问题,我呼吁多年没有反应,今年第一次提案上去, 希望相关免税政策不局限于国家名单, 局限于政府办的博物馆艺术馆,让更多的专业机构、特别是民营博物馆也能享受到。 记者: “美育代替宗教”贯穿我们的艺术教育,您觉得在今天,这句话应该如何去理解,如何体现其重要性? 冯远:作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国人, 国民素质具有相应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和鉴赏美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人全面素养的提升和未来人生走的更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年,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国内各种矛盾尖锐的动荡期,今天的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对国民的素质提升也会越来越重视。我认为,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在今天,美育应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艺术教育、美育,对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国当代国民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努力做到使1 3亿人都能有机会接受到平等的艺术教育和美育,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比如,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的那些边远地区失学的孩子不是少数,在大城市里奢谈艺术美育,有时真让人难为情, 因为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人都达不到相应的条 美育在我们今天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显得特别重要,人在没有饭吃时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什么时候能够吃饱饭?但吃饱了以后,会生出无数烦恼,高一层次的就业、购房、医疗、受教育等一系列问题都会接踵而来。在现代都市中如果仅仅偏重于某一科、某一专业,缺乏相应的人文知识和综合素养,是难以应对社会需求的。 我觉得文化艺术工作者,要关心时事、政治、哲学、历史和数学、物理的知识,从事理、工科专业的人,应该更多地掌握、了解甚至爱好一门文化艺术,这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极有助益。这样才会具有健全人应有的品质,不容易走偏。当然,人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然后是择业、就业,有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和能力,才能谈美育,如果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美育呢? 记者:今年清华大学特别提出了全部学科的人文性教育,这也符合世界名校教育潮流。您除了执掌清华美院,做为多个美术院校的专家教授,在美育传播与人文性培养过程中,有何心得?如何去做好“技”与“艺”的平衡? 冯远:在传授“技”的同时一定要注重“道”的传播。现在大学生家长舍得投入社会也关注, 希望他们能成为有用的人, 但不仅仅是一个手艺人, 应是一个高素质同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才能品德高尚的人, 这才是我们应有的美育教育。 美育,不光丰富了自身生活,更重要的因为有了发现和鉴赏美的眼光,你会在一片树叶、在一泓清澈的池水中、在秋天的一片金色桦林中,感受到某种动人心扉的东西。这种司空见惯的美的东西, 并不是人人都能感觉到。 而你能发现, 从中体悟到愉悦快乐, 这就是丰富自我生活的审美方式,并不是人人都具备这个眼光和能力。基于此,传播美和美育最大的功能,在于给社会进步和文明带来助力之外,对每个个体来说,是培养人们一颗高尚的心、陶冶灵魂和丰富生活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记者:我们知道您在担任大量行政与教学工作的同时,依然把创作放在首位,最近有哪些计划? 冯远:没做就说这不是我的风格,刚完成了是国家博物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那批历史画。除了自身创作,我们又在推动一个新的系列,也正好应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理念。 中华家园有四海一家,五十六个民族,以这些历史文化传说和当代风貌作作为基调去创作。另外还有“中华风物”系列创作,把中国的人文历史名山大川,包括“国树、国鸟”等去作为艺术作品的创作题材。 这系列创作,计划在建国70周年完成,我现在没想那么多,先得抓一批优秀的创作人员,静下心来去创作。这个时代大话不能说了,艺术家就要靠扎扎实实的好作品说话。
|
相关阅读:
·你可以永远相信这届年轻人 2022-02-22
·体育时评:真正无与伦比,中国交出完美答卷 2022-02-21
·一觉醒来,俄罗斯采取行动了! 2022-02-18
·人民日报推荐:自我管理的9个好习惯 2022-02-14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落成揭幕 202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