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来源于人民 服务人民 —— 王文章:“非遗” 传承已成重点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者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繁荣艺术创作生产,健全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保障机制。优化创作生产和成果展示平台。加强艺术理论研究和文艺评论。引导广大艺术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勇于创新创造,引领社会风尚,攀登艺术高峰。要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对于当代艺术家创作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两会上,记者专访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艺术家委员,他们是:王文章、冯远、吴为山、田黎明。这四位位委员,他们不仅创作丰盛,引领时代,也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心系民生、关怀百姓,有着深刻的文化自觉,关心文艺发展的方方面面,与记者畅谈艺术创作、公关文化服务、美术教育等话题,在这个春天里,给书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剂强心针,一抹抹新色彩,如春茶之韵,余香袅袅,历久弥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而且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王文章:“非遗” 传承已成重点,继承人年度补贴应提高到3万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主席王文章,虽然从文化部副部长的任上退休了,但他没有放弃对“非遗”保护的努力与践行。 王文章的工作轨迹,与“非遗”息息相关,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十多年来,他曾主管文化部非遗司,制定法规、完成申报、成就专家……王文章的血脉中,已与“非遗”保护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非遗”保护的名录上,也必须写上王文章的大名。今年两会,他就“非遗”保护提出了两个提案,内容扎实,实践性很强。展密不可分;中国“非遗”保护的名录上,也必须写上王文章的大名。今年两会,他就“非遗”保护提出了两个提案,内容扎实,实践性很强。 记者:您常年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今年两会上,您建议将“非遗”传承人培养纳入国家现代教育体系,是基于哪些考虑? 王文章:现在“非遗”传承人是以口传的传统方式来培养,像大师的工作室带徒弟,我建议一方面这些继续保留,像国家的一些大专院校应该设置这样的专业,包括现在国家正在调整的艺术专业教育这方面也可以。 关于“非遗”传承人培养的学校,可参照日本很多传统技艺手工艺的传承方式,把一些项目放到大学培养。这样就更开阔了、层次更高一些。 记者:在“非遗”的“教”与“学”方面,具体该如何去做?怎样把中华民族原汁原味的宝贝传承未来,走向世界? 王文章:现在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即使是国家级传承人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师带徒, “教”和“学”得再好,学生也没有学历,这是年轻人不愿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非遗”不仅表现为精湛的技艺,而且要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是一门极具实用性的学问。它作为“学问”的广博性、深厚性及实用性,其人才培养纳入现代教育体系,应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 “非遗”人才培养纳入现代教育体系,注意不要用西方审美体系或创作法则改造我国自成体系的“非遗”传承、发展方式和法则, 要审慎杜绝此类倾向 在专业设置上,要体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在师资选用上,要选用有教学能力的优秀传承人作为教学主体。近年来,有大批优秀的传承人如陶艺家朱乐耕、篆刻家骆芃芃、木版水印艺术家魏立中等,在中外不少大学的教学中产生影响。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已涌现出雄厚的师资力量。 就此,建议相关部门在院校调整特别是中等专业技术职业院校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筹建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等教育机构或在现有大学创设特色专业,在深入论证的基础制定教学大纲。如此,我国“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将会通过方式创新逐步较快改善后继乏人的问题。 记者:如何把握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逐步建立健全以传承人为核心的传承体系? 王文章:目前来看,在“非遗”传承的整个系统工程中,传承人的扶持仍是薄弱环节。 已经公布的1 986名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中已有250余人去世;70岁以上的传承人也占了较大比例,他们身上精湛技艺的传承已显得尤为急迫。而不少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或因其作品传播的局限,或因其无力购买制作生产材料, 或因待遇过低而无年轻人学习等原因,传承难以为继。 在此情况下,建议中央财政对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补贴标准,在每人每年2万元的基础上提高到3万元。据了解,目前日本对其国家级“人间国宝”每人年度补贴折合人民币约为17万元,韩国约为7.5万元。就此,对我国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年度补贴标准提高到3万元是适宜的。 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对省地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补贴也应相应提高。国家相关部门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传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按照办法对传承人传习情况进行考核,并加强对补贴资金的监管,保证全部落实到传承人身上,防止移作它用。这些增加补贴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 同时对价值的认定和身份的提升的一个象征,尊重传承人的地位承认的他们的价值,对“非遗”的保护至关重要。 记者:目前,“非遗”保护与传承中遇到的难点有哪些?该如何去解决? 王文章: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两办(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意见的推动下,特别是习近平总书提出的“立足中华传统文化, 配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化自信的最基础最深沉。我认为,总书记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放在一个很重的位置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就是中华传统文化, “非遗”也包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再这么一个背景下我们发展传承它更有一种责任和担当,在政策的扶持下我想它应该是按照科学规律更好的传承。 虽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共识, 但也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 有些地方在往往选择具有短期可以产生经济价值的项目。特别是地方上,反而需要投入资金抢救维修往往会被忽视,其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就流失了。 记者:在“非遗”保护方面,您一直在发挥余热,也出了很多著作。目前,还有哪些新书正在做? 王文章: “非遗”保护也有它的规律,我认为是恒定性和活态灵便型,所谓恒定性是一辈一辈传承积淀下来,被广泛接受的。到今天我们看到项目和几百年前又不太一样,也是在慢慢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缓慢的变化,这就是活态灵便型。这两个是对立统一的,所以“非遗”保护要尊重它自身演变的规律,既不是一成不变的凝固它,也不是人为的去改变它演变的进程。 最近,我刚接了一个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约稿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我最近正在做前期论证、搭建框架,大概需要三年时间去完成。由于做《昆曲大全》,我们在实践和理论概括方面有一定经验。这对于我国非物质项目名录的推出, 包括国家传承人的评选都打下扎实基础。
|
相关阅读:
·你可以永远相信这届年轻人 2022-02-22
·体育时评:真正无与伦比,中国交出完美答卷 2022-02-21
·一觉醒来,俄罗斯采取行动了! 2022-02-18
·人民日报推荐:自我管理的9个好习惯 2022-02-14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落成揭幕 202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