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产经

高层会议首次关注,这个板块将有十年十倍的机会

时间:2021-09-02 09:03:44  来源:牛叫兽读财  作者:

巨鲸落,万物生。

过去十个月,许多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洗牌。

 

互联网、教育、游戏、娱乐圈……被锤。
芯片、新能源、通信、军工……被扶持。

 

很多人说,看不懂最近半年的政策了。

但你有没有发现,一起一落,其实行业特点很鲜明。

 

受打压的,是服务业,轻资产模式。

被扶持的,是制造业,重资产模式。

 

服务业的高利润,主要来自人和资本,可以快速起量,诞生了不少千万、亿万资产的富豪。

制造业的利润增长,需要扎扎实实地怼技术,怼设备。投入大,周期长,但带动的上下游产业链广。

中国一直被称作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公认的制造业强国。

今年7月政治局会议里,与“共同富裕”搭配出现的,还有一个词,叫“专精特新”,从2011年提出这个词,到首次出现在政治局会议,花了9年时间。

信号非常明显,当下的核心资产,已经发生了转移。从房地产,到高端制造业;从独角兽,到隐形冠军企业。

我们这代人,过去十年经历的是房地产造富、互联网造富,但只有少数人享受得到红利。

未来十年,你将面对的,是一个制造业造富的新时代。

看清楚了核心资产的转移方向,才更容易发掘下一个“宁德时代”。

 

 

如果你要问,下一个十年,哪个行业最容易出现十倍股呢?

今年股市热点行业转得飞快,一会儿新能源,一会儿芯片。

在看似散乱的行情下,有一条隐藏主线——制造业。如果再缩小范围,那就是政治局会议里,提到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这是一批带着大国重任的企业,肩负着实现“共同富裕”,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重任。

什么是专精特新?也就是具备以下4个特点的一批“小而美”的企业。

 

专,即专业化;
精,即精细化;
特,即特色化;
新,即新颖化。

 

“专精特新”这个概念,最早是工信部在2011年提出来的。当时宏观环境变差,很多中小企业生存困难,所以划定了一批有潜力的制造业企业,重点扶持。

到了2018年,工信部给出了明确定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整理

换句话说,就是造就行业“隐形冠军”。

(招商证券: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不断被提出和细化)

这批企业一共有4900家,已经在A股上市的有300多家。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提出?形势所迫。

 

一是让“共同富裕”更有的放矢。

共同富裕不是喊口号,创造就业岗位、提高企业的利润率,才更切实际。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专精特新”政策,着力的重点,就是快速扶持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扩大市场份额。

可以说,解决了中小企业的问题,塑造更多的行业隐形冠军,也是解决民生问题和共同富裕的重点。

德国是全球拥有最多中小型隐形冠军企业的国家,且大多都集中在制造业、中小城镇,解决了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保持了区域均衡发展。

而且,德国经济总量虽然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但是外贸出口额居然可以做到和美国接近。这些隐形冠军贡献巨大。

目前这批“专精特新”企业里,已经上市的公司,业绩表现也非常的亮眼。天风证券的数据显示,第一批和第二批企业2020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平均值分别是141%和58%,远高于A股的均值。

 

二是解决大国博弈中的“卡脖子”难题。

 

在大国冲突的局势下,一些“卡脖子”的技术,比如芯片半导体、基础化工、医药、电子、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只能关起门来自己做研究,全民怼时间、怼人才、怼资金才能研发出来。

高端制造业里面细分领域非常多,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但凡是某个企业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不仅是在国内走出影响力,也能在大国博弈中增添一份话语权。

不要觉得这些大国冲突,“卡脖子”离我们老百姓很远。且不说华为困境,去年开始芯片供应紧张,很多电脑、手机新品发售期延后,且出货量慢、价格居高不下。

新能源车火爆,除了特斯拉比较快,很多车型从预订到交货,可能要等3-6个月,而且是先付款排队。

甚至是家用音响、索尼PS5游戏机、显卡等等,都因为芯片紧张、工厂产能不足,货源非常紧缺。

大国博弈的科技战愈发激烈,我国正在努力弥补技术差距。

扶持高端制造业里面的“专精特新”企业,已经不仅仅是创造就业岗位这么简单。

 

 

为什么说专精特新企业是未来十倍股的聚集地?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一轮核心资产转移的趋势?

因为这批企业现在的业绩,稳稳跑赢沪深300了。未来还有非常多可以挖掘的空间。甚至是最有希望可诞生下一个“宁德时代”的领域。

根据招商证券的统计,现在公布的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有4900多家企业,有319家已经在A股上市。

如果我们把这319家A股上市的小巨人企业做一个组合,从第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公布,即2019年6月开始计算,小巨人组合收益率为96.5%,比同期的沪深300高出了70个百分点。

此外,小巨人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性,已经涌现出一批十倍股。比如恩捷股份,上市5年涨了28倍,广和通上市4年涨了近14倍。

这批专精特新公司之所以表现强劲,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市值普遍较小,成长空间大。

 

在国家公布的“小巨人”名单里,七成以上的公司,市值不到100亿,小公司跑起来速度飞快。

公司的市值大小跟宏观环境相关,经济复苏对中小公司更有利,这也是今年中小盘股跑赢大龙头股的其中一个原因。

 

二、大部分公司属于高端制造行业。

 

从业分布上看,“小巨人”上市公司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前5大行业(机械、基础化工、医药、电子、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占了72%。

绝大部分都是硬核科技行业的代表。“硬科技”这个词我们在之前的直播和文章里提到过多次,是当下资金重点布局的方向。

 

三、依靠高研发投入,提升利润,创新动力强。

 

在研发投入上,小巨人企业过去三年,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均值为5.25%,比创业板指高出1.2%,也高于同期的主要指数。

高研发投入推动着业务的高速发展,小巨人企业近三年营收增速均值为19.92%,归母净利润增速均值为28.22%,是同期创业板指的2倍。

 

可以说,这些小巨人企业,是加强版的“创业板”,成长速度更猛。

中国很多企业家不懂得人才管理之道,以至于失去了人心,在企业陷入危机之时,股东,高管,员工不是同心协力渡难关,而是内部利益争夺或四散奔逃。

雷军:“很多人都说,找合伙人太难了,但我觉得很简单,你找不到人只是因为你花的时间不够多。”当年在选择创办小米时,从来没有硬件创业的经验,因此要搞定硬件工程师其实非常困难,而雷军当初的做法就是“用表列了很长的名单,一个个找合伙人。”现在创业是合作形式,所以就涉及到股权分配。

1、企业股权顶层架构设计

为什么要进行股权顶层架构设计

许多中小企业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在创业早期一起埋头干一起拼,不会考虑各自占多少股份和怎么获取这些股权。

如果等到公司价值与前景越来越大时再去讨论股权怎么分,很容易导致分配方式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预期,导致团队出现问题,影响公司的发展

企业不论大小、不论起步的早晚,顶层设计至关重要,通过对众多中小型企业的接触,大部分死于没有顶层设计,因此,顶层设计是前提,不但要设计,而且要专业、要精深、要系统。

从闹得沸沸扬扬的国美黄光裕控制权之争,以及真功夫股权纠纷,无数家企业都死在股权分配问题上.世界上最差的股权结构是平分股权,企业切勿按出资比例划分股权

搭建股权架构时,一定要制定合伙人退出机制。土豆被优酷收购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其实土豆比优酷成立的早,但是在土豆上市之前创始人夫妻闹矛盾,妻子分其一半财产,投资人想进入也很难,所以造成土豆上市延迟,被优酷赶超上市最后被收购。

解决:简单无比的6+1绝密股权分配体系,风险系数划分股权,最公平的股权分配!

1.选择合适的合伙人胜过完善的股权结构

2.创业期一定要有大股东,创始人有一定独裁

3.股份分配所有股东都得出钱,合伙人之间不要有干股

4.资源入股、技术入股等最好避免,可以公司打欠条欠钱,等公司有钱了再补偿。

5.留人,留人不能单靠股份,对于人才激励形式可以多样些

6.预留期权池,为未来人才做准备

2、利用股权激励高管、核心员工

解决:建立企业的利益共同体、业绩激励、约束经管者短视行为、股权激励制度还是企业吸引优秀人才的有力武器,7步曲实现无懈可击的股权激励体系!

现代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有些企业老板一谈到股权激励第一反映就是送股权,送多少?送谁?资历老的?业绩高的?技术强的?对你忠诚的?

股权励要解决哪些核心问题?

如何通过股权吸引优秀人才?

如何制定激励模式?持股方式?

如何定人?定量?定条件?

如何通过股权激励平衡新老员工,解决元老退出难题?

阿里巴巴创办8年有65%的员工拿到股权激励。

京东员工股权已超过刘强东他个人持有的70%。

华为成立三年之时,至今已实施了4 次大型的股权激励计划...

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做大了之后才做股权激励的,而是通过股权激励一步步把事业做大的!赚小钱靠个人,成大业靠团队。通过股权激励把老板个人的梦想变成全体员工的梦想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做的一件大事,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3、股权融资:扩张市场

创业团队融资该出让多少股权?

从理论上来说,是先对公司进行估值,再乘以出让的股权比例,得出股权交易的价格。

实际上,是创始人先算出自己(1)需要多少钱,(2)能出让多少股权,然后再倒推出一个估值,并说服投资人接受这个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