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历史
茶与诗词 ∣ 话说历代武夷茶诗文
![]() 武夷茶文化的文脉可以追溯到盛唐,大约在唐僖宗年间,中书舍人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了武夷茶,其中写道: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景祐元年(1034)正月,范仲淹因“伏阁请对”而被贬睦州知州。睦州地处现浙江建德市,距离武夷山不太远。范仲淹在睦州的副官(从事)章岷为福建浦城人,乃进士出身,其祖辈曾管理过北苑贡茶,熟知北苑斗茶的风俗。章岷将从家乡捎来的,在北苑斗茶中胜出的武夷茶赠送了一些给范仲淹品尝,同时将自己创作的《斗茶歌》附上,请范仲淹评点。 范仲淹品着章岷送来的武夷山好茶,看着章岷绘声绘色地描绘北苑斗茶场景的“斗茶歌”,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茶文化中的著名诗篇《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全文为: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牙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春的气息年年自东南方向传来,盛产好茶的武夷山与北苑均处在建州的建溪之滨,而建州又位于祖国的东南,因而每年都是最先沐浴到春的暖意。这不,溪中寒冰微开,溪边“嘉茗”抽芽,这茶好得那可是名冠天下,历史久远得无法考证,传说是武夷山的仙人自古而栽。 ![]() 范仲淹的这首斗茶歌,语句清晰流畅,诗意朴素明了,虽然也有许多的引经据典,但多为通俗常用之典,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思之感同身受。加上范仲淹那如雷贯耳的文名,以及作为朝廷重臣的身份,这首斗茶歌在当时,就得以迅速地传播。伴随着范仲淹斗茶歌中“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名句,武夷茶出色的品质,也随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与欣赏。而且这句颂扬武夷茶的名句,像是具有无穷的魔力一般,穿透千年的时光,时至今日,依然是武夷茶响当当的广告推送之语,被大众所热爱与传诵。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感于武夷茶的美好,刻意用拟人的手法,为武夷茶取名“叶嘉”,并为之创作了《叶嘉传》。文中写道: 叶嘉,闽人也……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矫然有龙凤之姿……容貌如铁,资质刚劲……其气飘然若浮云矣。 苏东坡将武夷茶的美好特征,形容得既深刻又准确,可谓是淋漓尽致。不仅如此,苏东坡还夸张地虚构说,汉帝在品尝了武夷茶后,评论道: 苏东坡夸张虚构的意思是,汉帝在喝了武夷茶后说:刚开始见到叶嘉,并不怎么觉得他好,但经过久而仔细的品味后,却特别地令人喜爱,我疲惫的精神,不知不觉间就变得清爽了。《尚书》中说的“敞开你的心泉,滋润我的心田”,这话就像是在说叶嘉啊。 ![]() 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对武夷茶更是情有独钟。为品武夷茶,多次游历传道离开了武夷山后,又念念不忘游历了回来,驻足武夷山累计达十多年之久,写有许多讴歌武夷茶的诗词与文章,如其中的茶诗《卧云》: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武夷山筑庐讲学期间,还亲自种茶、采茶、制茶,可见其爱武夷茶之深。淳熙十年(1183),武夷精舍落成,朱熹在这景色秀丽的九曲溪中段的五曲溪边,授徒讲学,著书品茶,心情特别好,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茶诗《春谷》: 武夷山的高处,美丽得犹如蓬莱仙境一般,我在那里栽种了茶树。此地幽深偏僻,少有外物干扰,芳菲艳丽的景色,得以常驻不散。春寒料峭,美丽的山谷里,蜂蝶尚未大批地涌来。晒布岩像是彩霞仙女织就的红裳,美得让人流连忘返、如痴如醉。隐屏峰,则有如这秀丽山谷的锦屏一般,正在为到来的客人徐徐打开。在如此明媚的初春,于如此醉人的山谷,品着如此美妙的好茶,那晴朗的心情腾空而起,不知要飞向何方?只见远山层叠,翠绿成堆,延绵至遥远的天边。 元朝大学士许有壬,写有一首茶诗,题为《咏酒兰膏次恕斋韵》,诗为: 空房丑妇尚须求,七碗何如酹一瓯。 混沌黄中云乳乱,鹧鸪斑底蜡香浮。 不教焦氏称欢伯,谁信卢家有莫愁。 从此武夷溪上月,好移光彩照青州。 写这首诗时,许有壬已经告老还乡回到青州居住。因此许有壬说“从此武夷溪上月,好移光彩照青州”,意即从此武夷的好茶,要常常光顾位于青州的我了。许有壬是一位口碑相当不错的元朝汉族一品高官,但观其一生与武夷山并没有什么瓜葛,而武夷茶却能受到他如此的厚爱与称赞,只能说明武夷茶的品质是相当过硬。 因茶类专著《茶疏》而享誉于世的明朝著名茶人许次纾因跛而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他在《茶疏》中说自己是“余斋居无事,颇有鸿渐之癖”,意即我在书房读书、写作,没什么要紧的事,唯有与茶圣陆羽一样的嗜茶爱好。如此的一位茶痴,他是怎样评价武夷茶的呢?他在《茶疏》中写道: 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 阳羡贡茶、建州北苑贡茶,那都是历史上曾经的第一。因此许次纾这么说,其实就是在表达武夷茶在他的心目中乃是茶中第一之意。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以其巅峰的墨梅之作,给我们带来了水墨艺术的震撼冲击。他笔下的梅花,被人们称为“汪梅”,是文人画梅的一代宗师。他不仅梅花画得好,在品茶上也是个顶尖的高手。清代著名学者厉鹗,曾写诗称赞汪士慎: 先生爱梅兼爱茶,啜茶日日写梅花。 要将胸中清苦味,吐作纸上冰霜桠。 初尝香味烈,再啜有余清。 烦热胸中遣,凉芳舌上生。 严如对廉介,肃若见倾城。 记此擎瓯处,藤花落槛轻。 武夷茶初尝时香味尤为浓烈,继续细细地品尝,会慢慢地感受到清甜的余味。胸中的烦闷、燥热,通通都被这武夷茶所排解,芳香、清凉的甘爽,从舌上渐渐生出。品着如此的好茶,会让人严肃得犹如面对清廉耿直的大臣,端正得像是直面倾国倾城的美人。刻意写下这首小诗,记载在此地恭敬地举杯,品饮“武夷三味茶”之事。由于心情舒畅,看着普普通通的藤花,轻轻地落在栏杆之上,也觉得是那么的美丽动人。 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战友,福建籍封疆大吏梁章钜,一生嗜好饮茶,对品茶之道感悟颇深。梁章钜在其所著的《品茶》一文中,对武夷茶评论道: 武夷茶的“茶品”有四等,第一品称之为“香”,武夷的“花香”“小种”之类的茶都有。普通的品茶之人,以为这就是品茶的无上妙谛了,不知在这之上的品质,则称之为“清”,茶“香”而不“清”,只能说是武夷茶中的凡品了。在“香、清”之上的品质,称之为“甘”,茶“清”而不“甘”,也只能说是苦茗而已。在“香、清、甘”之上的品质,则称之为“活”,茶“甘”而不“活”,也不过只是好茶而已。“活”这一品质,须要用口、舌细细地进行分辨、体会,微乎其微,自然还必须要以山中的清泉水沏泡,方能感悟到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活”之“消息”。这样的话语,我屡次对人叙述,但人们都说从未听人这么说过。恐怕连茶圣陆羽在著述《茶经》之时也没有梦想到茶会有如此的微妙之处吧! |
相关阅读:
·名家笔下的元宵节,祝你元宵节快乐! 2022-02-15
·今日大寒|至此近春日,爱意暖人心 2022-01-20
·今日腊八 2022-01-10
·今日小寒|心中有温暖 2022-01-05
·冬至丨厚积生命之力 静待春暖花开 20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