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第五建平
时间:2014-04-16 12:04:13 来源:中国人物网 作者:
文/付子禾
对于第五建平(也称第五老师)来说,今年的春风桃李,必定别是一番滋味——他的长篇小说《绝境》终于出版面世。全书77节,128万字,这是陕西乃至中国文坛20多年来继路遥《平凡的世界》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这部小说围绕五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在探险秦岭深处原始森林的坎坷旅途中遭遇百年不遇的自然灾难,以及他们在困难面前的束手无措到一次次化险为夷,小说从性格鲜明的人物描写到神秘美丽的原始密林,被誉为“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大餐,也是一部野外生存教科书”。
面对这厚厚的著作,人们也许止不住追问荏苒光阴:时间上哪儿去了?我也问自己:“时间上哪儿去了?”没有满意的回答。时间在第五建平那里。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由于家境贫寒,他16岁便同父亲前往铜川陈家山煤矿做了一名矿工。从此他不仅找到了赖以谋生的工作,也开始了他对于文学创作的爱好。并在此于1990年创作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狂想的旋律》。该书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以后的三十多年里,他生活的重心一直是上班和业余写作,迄今更创作了四百多万字的作品。冰心先生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果用冰心先生的这句诗来描写第五老师在业余时间挥汗如雨奋笔疾书,我确以为又是不妥的。第五老师说他自己是:诚实的西北汉子。除了创作外,喜欢打球、钓鱼、品茶、摄影、书画、听音乐、旅游等。依我的印象,不仅如此,他似乎对这每一样都滋滋有味且精于其道的感觉。
对第五老师的最初印象是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他组织策划(事前并不知道)的一个行业年会。会务组的工作从头至尾每一个细节看来都近乎乐曲般完美,来宾也很易融入气氛,似乎有一种艺术的韵味从会场散发出来。很少有企业年会带给我如此感受,我心里油然而生一种异样的感觉。很快我即知道本次会议是由第五老师全面策划主持的,这使我惊讶震撼,用北京文友刘启诚写给第五老师的一段话来表达我那时的感觉比较贴切:圈内人都认为第五建平活得很潇洒,且始终有着大家气质学者风范。可能是受文艺青年或影视剧的影响,作家,艺术家给人的印象多是长发、大须、不修边幅、衣着不整或是一身唐装,有的头上还顶着一定八角帽来显示自己的艺术造化,这些文人的标志在第五建平的身上却丝毫找不到。
生活总是平凡的。生活中的第五建平按部就班,大多时穿着西装,看起来干净优雅(这词儿通常女士优先)。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步入省城,到成为一个单位部门的负责人,第五建平所处的位置极为容易、他则避免了被基层官场的现状所同化和支配。作为朋友我很容易从他处理日常事务的情形中感受到他的智慧,看到他对于精神的信仰以及他所追求的价值观所在。尤其在审读他文字的时候,常常在咏叹中更加深了对他的认识。很多事情上他给我一种近乎神奇的感觉:譬如他是一个交游很广的人,可谓三教九流各年龄段四海皆有朋友;他仿佛天生就有一种亲和力使认识的人都愿意亲和他;由于他对于微小事物乃至一草一木都怀揣天然的关怀之情,他的作品中不免时常浸润着难得的童真与纯净;在他那里既然高朋满座,穷朋友小朋友也不至于受到冷落怠慢;他的人缘可谓极佳,然而没有丝毫的傲慢,在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参加朋友聚会时,他甚至为了不迟到而中途停下自己的车打车前往;有人急于求得某位名人的字画,他知道后即将自己的收藏慷慨相赠;他还会在百忙中不失时机地关怀每一位朋友,耐心细致地做到他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儿;由他主持的年度全国记者会议场场座无虚席备受追随,你会惊奇难道他有一种什么神奇的力量?而他本人似乎从不察觉,似乎他与生便具有这样无穷无尽的充沛精力、敏捷严密的思维(在他的诸多优点中,这也是最值得赞美之一了!)与谦谦风行。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中世纪的骑士: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精神,公正,诚实。也许我理解得还不是很到位,相信宽容的人们会允许我出于崇敬而这样描述第五老师,相信第五老师和我所信任的人们,都一样会尊敬和赞叹我所崇敬的这种骑士精神。以后,有缘的话,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将更多地了解他严密的思维、超强的组织能力、广泛的社交能力和他广博精深的知识面以及他的宽厚为人和他的“神奇”之处。
这些年来我读了不少第五老师的小说:《尘土飞扬》的错综复杂与生动自然,《绿色花瓣》(这部作品曾被日本爱好者译成日文出版)的朴实清新,我还把他的《第三代移民》介绍给大中学生阅读。一位大学生对我说:第五老师的书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我在思考中寻味他说的“潜移默化”:当作家用勤奋把他的才华巧妙的嫁接起来,把他对社会和人生的实践与思考完全相融,让这一切像种子撒播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抽穗结果一样顺理成章,且带着某种道德层面的、自由的、高尚的责无旁贷的义务,兴致勃勃地描绘着、探索着他自己的、人类以及自然的、使命、发展或者归宿。这样充满情趣又有力量的作品,谁会不喜欢阅读呢?
第五老师的每一部小说都很有特点,风格灵活又变化多端,深度和广度更是让人如入百科全书。他的小说少有回忆和倒叙,仿佛总是带着你走在一个新时代的前沿。一开始就将读者带入车水马龙丰富庞杂的现实生活。那简单的笔触,清新自然的文字,娓娓诉说似无意言他、却触类旁通游刃有余、相互交融又节节延伸,继而出乎意料的象风一样带着你穿过大街步入小巷……你会走进一座迷雾深深的重林吗?不,不会的,第五老师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练向导,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难住他的,细腻敏锐是他解决问题的利剑。那一次,外出开会的异域街道,会友与当地地皮发生冲突,双方僵持几个小时及至警察出面未果,交通早已拥堵不堪眼看着场面不可收拾,恰逢第五老师晚饭后散步经过此处,他见此景立即找到地皮头儿和警察私下商榷,不到五分钟便见三人相互握手言欢……这是一件真实的事儿!这样的事儿在他那些错综复杂的情节中时有发生。他是那样好脾气地从不批评指责,也从不抱怨,他是慈悲的有爱的,你永远不知道他的能量有多大!所以,当你读着他的文字,情不自禁跟随他思维的旋风,你不用怕,不必忧虑,不要悲伤,无须恐惧,在经历惊涛骇浪大喜大悲的之后,你能从中学会思维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经历想象并产生对人生和未来探索的热情,同时你会一直享受着清新的空气、阳光雨露等自然风光的抚慰——那是滋育我们生命的共有的源泉,自然能使人变得包容大度超然洒脱。而后,你们一起收拾结局找到答案,从沙漠走向绿洲。
与长篇小说的延展与过渡所带来的神秘感不同,每当阅读第五老师那些散文和小诗,会有轻松,愉悦,温暖等种种感受扑面而来,使人仿佛打着树叶儿口哨漫步在初夏的林荫道上,会感到离得更近的、爱与善良,童心和禅趣之类的美好情感。“一阵微风拂面而过,细雨滋润在脸上,没有了明月相伴我却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另一种美妙。幽静的大山仿佛读懂了我的心,看穿了波澜荡漾的思绪。四周叠起黑油墨绿的山峰被团团云烟笼罩,犹如穿了蚕丝睡衣的少女,别有风趣,轻风一吹,隐隐约约更加神秘。听着小河的歌唱,看着羞答的山峦,我忽然听到了她的心跳,感受到了她脉络里血液的流动,看到了她含蕴的羞涩……”读到《小巷明月》中的这一段,使人不经意中有一种孩童为了什么事儿脸红的感觉,那是一种清新纯真的感受……有时候,这感觉就象青草在春天里生发。这是青春的感觉吗?全人类都爱惜和追逐青春,作家和作品更需要青春!多少人年青时,意气奋发则文字间绿意氤氲,待垂垂老矣,字里行间也暮气横秋,只叹青春如过眼烟云永逝不返……其实,青春几曾离开呢?难道不是人们自己给心上沾染了太多的尘埃?不是人们自己给心刻上了使之衰老的创伤?检验一个人衰老的最好方法,我认为不是洗掉他脸上的脂粉,而是看他嘴角眼底微笑的模样,是给他一枝花,看他是否舍得伸手攀折……是的,人,不害怕岁月的衰老,却最怕那人心的衰老,当人心真老了,便没有了怜悯,没有了羞耻,没有了感受,此时他还能够欣赏爱和美吗?第五老师的作品最使我动心处,是他的文字无论以何种形式描述怎样的内容,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清新的、深沉优雅的味道,读来让人重体会年青和文明的感觉,我想那就是青春的气息。我知道这是作家本人的体现,文字的质感与味道来自作者的心灵,我真诚地希望和祝愿第五老师永远地拥有孩童般对生活审美的态度,永远地拥有这青春的气息。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答案是因为书里有“不知”、有“趣”,值得欣赏;作家为什么要写作?我以为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知”与“趣”,进而展开“知”的表达与“趣”的探索,“知趣”在我,乐在其中,这便是我为何不以冰心先生的诗句来描绘第五老师创作的不易——在这个世上有一种人,多长的路他也不觉着辛苦,他是为了“欣赏”而赶路的。
必须承认,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有领会了一个人的文字,作家的日常行为才有了更好的出处。我写这样的一个文章是想说明什么呢?想表达自己所理解的第五老师的人与作品?还是想描绘一种鸟儿,他矫健活泼,天性优雅,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语出肖申克的救赎)?如果是这样,我更希望他是约翰·巴勒斯在《早晨的森林》中描述过的另一种鸟儿,蓝鸲,“当大自然造蓝鸲时,她希望她安抚大地与蓝天,于是便赋予他的背以蓝天的色彩、他的胸以大地之色调。”我想以蓝鸲来比喻第五老师,如果他的人是大地,蓝天就是他书写的文字,头顶蓝天脚接地气,天人合一,他的字里行间才洋溢着自然的灵性之光,他的文与人才结合得如此紧密融洽,浑然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