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范玉刚 谷雨: 在弘扬中华美学中赋彩北京冬奥会 (五) ——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赋彩北京冬奥会
2017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家口考察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时深刻指出:“体现中国元素、当地特点,严格落实节能环保标准,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让现代建筑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成为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优质资产,成为城市新名片。”如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样,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将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创造新的文化符号。 2017年1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临时展馆外平台眺望冬奥会相关场地规划用地。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1.立足赛事特色,展现中国的文化理念 北京冬奥会的很多元素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图形设计灵感来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被称为冬奥“小红人”的体育图标源于篆刻艺术巅峰“汉印”。两者均为动态,实现了冬奥首创,将烙上了流光溢彩的中国文化的印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赛道的S形曲线传递出中国传统吉祥饰物“玉如意”的神韵,“雪如意”的设计灵感与跳台滑雪的极限动感交相辉映,正是文化自信的冬奥表达。[1]冬奥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搭载“嫦娥五号”登月,创造了奥林匹克与航天科技融合创新的典范。文化元素的融入同样随着体育赛事与理念的不同而变幻无穷。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标识与会徽的设计灵感源于“冬”字,但设计理念并不相同:申办时,更加强调实力、文化和承诺;举办时,更侧重“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表达对冬奥会以及每一位运动员的重视。因此,申办标识更写实,会徽则更抽象、更有运动感和力度。两个标识,既一脉相承,又富有不同寓意,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与山水自然相辉映,与环境友好共生,与中国传统契合,这是一种新的生态文明观的彰显。“雪如意”的选址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场馆所在山谷的落差与形状与竞赛需求高度契合,同时,建设过程中使用可再生材料和环境友好工法,并及时对周边山体植被进行保护和恢复,赛道与自然完美融合,浑然天成。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可以说,北京冬奥会是对中国文化理念的弘扬,它将具有中华美学精神的体育设计与汇聚灵气的自然山水相融合,生成一种新质的文化理念和文明符号,立足赛事特色,成就了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冬奥设计。 二、在赓续文化根脉中展现体育运动的形与神 冬奥会体育设计,不仅要展现体育运动的形与神,更要赓续文化的根脉。在构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形象景观设计系统时,如何赓续文化根脉成为设计的着力点。“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古法设计观,它通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古老哲学智慧,是启示冬奥设计的灵感与文化根脉。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核心图形的三个色调
作为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形象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核心图形”是连接会徽、吉祥物、体育图标、口号等形象元素的关键纽带,主要应用于场馆内外景观、城市景观等领域。为做好这一重要元素的设计,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设计团队将京张赛区山形及长城形态,与象征传统文化的青绿山水长卷、充满动感与力量的线条、书法的韵味,以及运动员的激情、赛场的滑道和前沿科技相融合,形成有地域特色和中国风韵的冬季美景。与此同时,团队就如何使其“动”起来这一问题提出过许多构想,“道法自然”——遵循地球的运转规律,成为共识。依据自然法则运动的动态图像,呈现出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立体空间,形成人文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多彩视觉呈现。当观众走进比赛场馆时,他们不只是在观看景观,更是在“参与”景观的形成。[2]这种设计理念传达了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创造创新活力。北京冬奥会的设计赓续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根脉,展示了现代体育运动的形与神,从而为冬奥会贡献出有着中华美学韵味的文化符号,树立了中国开放自信、热情友善的国家形象。
[1]《点燃冰雪运动的火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纪实》,《文汇报》2021年2月1日。 [2]《中华美学赋彩体育名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谈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人民日报》2021年2月7日。 |
相关阅读:
·“千金”加冕 俄奥队包揽花滑女子单人滑前两名 2022-02-18
·北京冬奥会五个没想到 2022-02-17
·中国发布丨北京冬奥遗产宣传片,中国太懂奥运了! 2022-02-14
·收藏!这份北京冬奥会金牌赛事日历太赞了 2022-01-29
·当“中国式浪漫”遇上冬奥,也太惊艳了吧~ 202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