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今日话题

邹红:平凡中的不平凡

时间:2020-03-01 14:52:10  来源:  作者: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与各种传染病抗争的历史,伤寒、天花、鼠疫,每一个病原体的背后都伴随着成千上万个生命的消亡。据统计,从古至今的自然灾害乃至战争都没有疾病对人类带来的伤亡多。有人说它们才是人类最大的敌人。眼前虽然新型冠状病毒还在继续,但我们已经看到各行各业对抗击肺炎作出的努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空城、口罩、消毒液种种迹象让我想起了2003年的非典。这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是沉重,那时很多场景再次牵动了我的记忆。2003年非典,当时我的爷爷还在世,他在得知我去一线采访时给我打来电话,对我唯一的要求是每天给家里打电话报个平安,这种习惯也让我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每天都会给妈妈发一条微信。 如今每次出门又开始了当时的全副武装,回来后还要对衣服和器材一阵严格消毒。这么多年被我遗忘在柜子最上面在非典时买的消毒柜,这次又派上了用场。消毒液的气息又重新将我包围了,家里、小区、超市、地铁…..以及每个人手上,大家都是一遍遍地喷洒和擦拭。
      在过去这17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飞速发展,同样也体现在新闻采访上。当时我在北京晨报工作,那时候,记者自己都没有配备电脑,要想发稿就只能回报社才能完成。每天采访结束,我都例行先回家洗澡换了干净的衣服后再去报社,避免身上有病毒传染给其他同事。现在回想,太对不起单位的其他同事,那时给他(她)们带来了太多担心和焦虑。我在任务结束后自己在家进行自我隔离7天时,当时并没有现在的外卖送餐业务,同事和朋友每天把饭菜放到我家门口,等他们离开后我再取回屋里。再看2020年的今天,数码相机和个人笔记本早已普及,记者在家甚至路途中就可以完成发稿任务,迅速且便捷,当然也避免了去单位发稿给同事们和个人带来的心理负担,更避免了聚集,从而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我现在就职的单位中国日报社摄影部,无论是版面编辑还是网站编辑这一段时间都实行了轮班制度,轮流去单位,其他编辑在家也可以进行远程办公。当大家都宅在家里时,我们的记者和编辑一刻也没有松懈,报纸正常出版,为了将真实透明的疫情新闻带给中外读者,这个时候就更需要我们媒体的力量。
      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和2003年的非典相比,北京这次在应对疫情上的行动更及时,大家的装备也更齐全,各小区门口也都严防死守。2003年非典时北京是重灾区,当时我把镜头更多对准的是一线的医护工作者。这次疫情暴发地是武汉,我们部门派出了年轻的男同事王敬和朱兴鑫前往一线武汉采访拍摄。在北京留守的我,主要拍摄了北京疫情下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这些人物虽然只是“小人物”,但却深深的感动了我。在北京站,空空的候车大厅没有多少旅客,但工作人员却仍然坚守在岗位上;身为易感染人群的医护工作人员在上下班时,很多人都约不上车,滴滴公司得知后迅速成立医疗保障车队免费接送他们;防护服厂工人们提前复工,加班加点工作没有任何怨言,因为大家知道,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这些防护服。
      突如其来的疫情之下,大家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2020年春节。无论是春运出行路上,还是现在复工后的北京,处处都采取了十分严格的防控措施。“严防严控”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每个个体也在贡献着力所能及的力量,多数人选择宅在家中,即便有事出门,也都戴上了口罩。厚厚的口罩之下,是对生命的珍视,也同样是对疫情防控的支持。冬将去,春将来,2003年的非典我们能够挺住,如今的我们更应该有足够的信心战胜疫情!
      更重要的是,目前的拍摄让我记住现在这段不平凡的时间,并让自己珍惜将来的那些看似不平凡的日常生活。
                            (中国日报记者 邹红 文/图)
 
 

1月31日,天安门城楼前。
 

1月31日,环卫工人清扫北京天安门广场。
 

2月1日,北京永辉超市,忙碌的工作人员。
 

2月2日,北京南站,返回北京的旅客。
 
 
2月20日,大栅栏商业步行街,一家暂停营业的商铺门口。
 

2月9日,北京CBD,市民从曾经车水马龙的三环上走过。
 

2月2日,北京南站,旅客戴口罩和面罩防护。
 

2月12日,北京朝阳区远洋天地小区门口,居民通过3.6米长消毒棚进入小区。据悉,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小区物业自制了这个行人消毒棚。

  
2月3日,北京一家药厂的工人们祝愿疫区的病人早日康复。作为药品生产企业,视疫情如军令,采取紧急复工措施,全力保障防疫药品生产和供应。


2月11日,女工们在缝制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她们加班加点工作没有任何怨言,因为大家知道,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这些防护服。
 

2月9日,市民在什刹海公园健身。
 

2月10日,春节后复工第一天,北京地铁国贸站安检口配置的非配合式热成像体温测试系统,方便快速测温。
 

2月16日,北京站内,工作人员在岗位值守。
 

2月18日,滴滴医护车队的志愿者刘伟在免费接送医护人员通勤的路上。
 
 

2月20日,北京东单地铁站,在岗位值守的售票员。
 

2月2日,北京南站,旅客戴着自制的防护装备。
 

2月20日,东单地铁站内,早高峰时期未见客流高峰。
 

2月19日,人们在北京钟楼门口休息。
 

2月7日,北京王府井,等待订单的外卖小哥。
 

2月24日(农历二月二),京城老字号“金板寸”,著名匠人刘清池(右)为顾客理发。
 

2月24日(农历二月二),理发师在顾客走后及时消毒。京城老字号“金板寸”设置了封闭式一人间为顾客服务,因为疫情每个房间还特意加了布帘。
 

2月18日,滴滴出行工作人员给车辆消毒。
 
 
2月13日,北京钢管厂宿舍小区门口,工作人员在门口执勤。
 

2月5日,北京天坛公园,游客在雪中拍照。
 

1月24日,北京飞往大连的航班上,一位小朋友虽然戴着口罩也难掩笑容。
 

1月21日,北京站,旅客戴口罩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