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今日话题

欧时特派记者观察:如何消除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

时间:2017-10-18 09:37:14  来源:欧洲时报  作者:孔帆

【欧洲时报特派记者孔帆10月17日北京报道】谈及“一带一路”倡议,庹震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及文明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下应运而生的,旨在通过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做大发展公约数,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庹震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平等协商及充分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是所有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相待、共同参与的合作。

中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对东道国产业水平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做出了贡献。2013至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流量约5600亿美元,向所在国缴纳的各种税金超过1000亿美元,创造的就业岗位数以百万计,促进了投资所在国将资源、劳动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受到普遍欢迎。

1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发言人庹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图为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派记者孔帆 摄)

庹震还指出,中方倡导国际产能合作,旨在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契合各国发展需要,构建更加均衡普惠的全球产业链,而不是转移落后产能。

其实,道理是明摆着的,在高度开放的国际市场当中,中国企业面临投资所在国本地企业和国际同行的激烈竞争,过剩和落后产能没有市场,只有优质产能才能胜出。

他表示,过去4年,“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各方携手合作,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一带一路”一定能够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庹震的这些回答,基本上回应了国际各方对“一带一路”的疑虑。

就拿欧洲来说,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德国、法国等主要国家,对“一带一路”充满希望的同时,也心存很多疑虑。

作为出口大国,德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效率的基础设施。因此中国的“一带一路”在德国也是一个重要话题。不过对此德国人还有太多的疑问。

其实,“丝绸之路”是德国人的发明,至少名称是。19世纪,德国知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首次将历史上逐步形成的骆驼商队途径中亚连接地中海与东亚之间的陆路网络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很快便流行起来。

17日,十九大新闻发言人庹震步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欧洲时报特派记者孔帆 摄)

2013年,中国政府利用这一举世闻名的概念,提出了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倡议。根据中国政府规划的蓝图,新时代的丝绸之路是由政府协调的一个巨大的项目:投资数千亿美元,用来建设中国与欧洲、非洲、中东、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多个海上和陆地经贸走廊。

德国亚太商业协会(OAV)的丹尼尔·米勒(DanielMüller)曾表示,2013年中国方面首次向公众公布该倡议的少量信息时,当时很多德国企业主还是一头雾水。

直到亚投行成立情况才有了改观。然而米勒对此仍有疑虑:中国的倡议是否真的是一个重在相互协调以及目标明确的整体规划?抑或是许多单个项目的一个集合体、只不过都使用了“一带一路”这一共同标签?“一带一路”是不是输出过剩产能?后续资金有没有问题。

其实,米勒的问题,也是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政府、企业要提出的问题。

庹震的答记者问,无疑回答了世界各国对“一带一路”不少疑虑。当然,即将开幕的十九大,还将就这个倡议,进行深入的解读,并给出一些具体的方案。可以期待,十九大将能消除世界对“一代一路”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