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军魂永驻——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
江西,军旗升起的地方,人民军队的摇篮。
90年前,南昌城头那声划破夜空的枪响,宣告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此后,红土地见证了“党指挥枪”等一整套崭新治军方略的面世,人民军队从此注入灵魂。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军队披荆斩棘,历经万难,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不朽功勋。
岁月流逝,初心未改。90年来,在这片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牺牲的红土地上,军魂一直浸润于战斗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子弟兵心中。
赓续红色血脉,当革命传统的擎旗人
江西是人民军队的诞生地,是革命先辈曾经挥洒热血战斗过的地方。如何汲取红色资源,当好新时期红土地上革命传统的擎旗人?这是驻赣人民子弟兵常思常新的问题。
南昌市公安消防支队西湖区八一中队,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眼下,他们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巡回宣讲。作为全国公安现役部队中唯一受到中共中央表彰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队党支部赢得荣誉的背后,是多年来带领官兵争当“八一精神传承队、灭火救援先锋队、消防知识宣讲队、学习雷锋服务队”的不懈脚步。
“操场对面是舞场”,是多年来八一中队营区位置的真实写照。地处南昌市老城区最繁华的中山路,这在方便中队开展救援的同时,也给官兵添了一份诱惑。常年来,中队党支部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注重把革命传统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打牢官兵坚不可摧的思想根基。每年新兵下队时,中队党支部都会组织一次“八个一”的洗礼:参观一次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清洗一次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进行一次“八一精神”宣誓、聆听一堂八一传统课、品读一本八一故事书、学唱一首八一革命歌曲、观看一部八一题材电影、重走一段八一起义路。
静水深流,固根铸魂。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革命传统和战斗精神得以代代传承。今年4月,在南昌开展寻访后,“八一征程寻访团”执行副团长罗解难说,自己对于父亲和其他革命前辈当年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要建立红色政权、为什么刀架在脖子上也不害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那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老百姓。罗解难的父亲黄霖,曾经跟随贺龙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随军南征。
战争时期,因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才会在战场上一往无前;和平年代,只有接过传承军魂的接力棒,才能在改革强军的征途中破浪前行。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赣视察指导工作,并亲切接见驻赣部队。省军区党委随后迅速开展“牢记领袖嘱托、建功改革强军”专题学习教育,召开党委常委会进行学习讨论,第一时间组织部队官兵集中收听收看相关新闻,组织人员谈体会、话使命,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热潮。官兵们采取开辟专栏交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文艺创演、“网上点兵”等多种形式,深刻了解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三湾改编、秋收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不断唤起“红色记忆”、保持“灵魂胎记”。
听从党的召唤,当人民群众的守护者
今年夏天,红土地再次记录下驻赣子弟兵烈日中守护江河湖堤的英姿。许多受灾地区的百姓说:“看见橄榄绿,心里就不慌了。”
受持续强降雨影响,7月初,鄱阳湖湖区及长江九江段多地出现洪灾险情。7月8日,九江赛城湖五一堤坝出现滑坡、渗水险情,严重威胁九江经济开发区数十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险情就是命令,驻赣武警水电六支队紧急出动110名兵力及相关装备到达任务地点,进行险情处置。经过官兵们连续8个小时的奋战,湖堤滑坡渗漏险情得到有效处置。
“无论是枪林弹雨还是洪水火海,党的召唤面前,人民子弟兵义无反顾!”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每当群众遇到险灾,人民子弟兵都会从四面八方紧急赶往驰援,给灾区群众带去满满的安全感。
每逢七月稻花香。在鄱阳县饶埠镇,万亩良田在畲湾联圩堤内葱葱郁郁,丰收在即。然而,受强降水影响,水位持续高涨,圩堤内出现渗漏等险情,万亩农田很快被淹没,水涝险情十分严峻。7月6日,武警水电四支队接到险情报告后,迅速抽调最新装备——两台大功率“龙吸水”排水抢险车赶赴灾情现场进行抽水排涝,从洪水“虎口”中挽救万亩稻田。经过官兵们3个昼夜的持续奋战,万亩稻田得到挽救。
党指向哪里,官兵们就战斗到哪里!这种绝对忠诚、绝对可靠的品质,既是对军魂的集中体现,也是对群众的深沉大爱。
湖口县舜德乡一条飞架南北的人工“天堑”,见证了原第一集团军官兵救民于洪水中的壮举。去年7月上旬,强降雨导致该乡屏峰片区通往外界的唯一公路被淹,公路上积水最深处达1.7米,接壤的4个村子被困成“孤岛”。官兵们决定在被淹公路上用钢管搭建简易桥,为被困群众打开生命通道。然而,水中搭脚手架不仅难度高,危险也大。战士们长时间在水中浸泡,不少官兵手被铁锈擦破,膝盖被钢架碰伤,却毫无怨言。经过5天的连续奋战,1.2公里长的简易桥架设完毕,“天堑”变通途。当时在村口等待爱人回来的村民徐锦明难掩心中感慨:“1998年洪灾是他们救了我们村,如今还是这支部队!”
响应党的号召,当脱贫攻坚的工作队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对驻赣部队官兵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积极支持老区脱贫攻坚”的殷殷嘱托,已经成为他们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积极投入脱贫攻坚战场,演绎出一幕幕鱼水深情的画面。
井冈山市大陇镇,站在集镇上临街的三层小楼门前,81岁的贫困户朱开文看到自家的新楼房开心不已。今年春天,他特意请人为新家写了一副对联:“住进大陇镇时刻不忘共产党 搬出九华岭感谢亲人解放军”。对联中的“亲人解放军”,说的是挂点帮扶的省军区官兵。
“作为新一代红军传人,我们不能忘记老区人民的恩情。”省军区政委杨笑祥说。近年来,省军区官兵走出办公室、走向贫困村、走进老乡家,随身都带着民情日记、帮扶手册、挎包水壶和干粮袋这“四件宝”,就像当年红军工作队那样,深入井冈山革命老区扶贫帮困。
在八角楼景区旁,20栋精美别致的小楼掩映在草木葱茏的山水之间,这个名叫“山地人家”的项目被称为井冈山市旅游扶贫的样本。村民刘秀峰在搬离深山前,年收入仅3000元,如今靠着“山地人家”项目,收入达到以前的十余倍。“山地人家”是“三联”活动促成的57个帮扶项目中的一个。2013年,原南京军区倡导“联学系列讲话、联创先进组织、联建文明建设”式扶贫活动,协调军区范围内五省一市9个百强县人武部牵线搭桥,联系当地经济发达的市县,对口帮扶井冈山的9个乡镇。省军区主动协调对接、全程跟进指导帮扶项目,充分利用东部发达地区优势资源改变老区贫苦面貌,创新了井冈山扶贫帮困模式。目前,“三联”活动确定的农田水利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57个帮扶项目已基本完工,落实项目资金数千万元,受益覆盖面达9个乡镇35个行政村,直接受益群众达9万余人。
用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展现对地方脱贫攻坚工作的支持。在进贤县钟陵乡东塘村,南昌警备区机关的定点帮扶,让村庄变了模样。
“当地老百姓不讲普通话,沟通比较困难;村里年轻人都在外打工,他们有什么想法了解不到;部分乡村路还没有硬化,雨天出行不方便。”两年前,南昌警备区的官兵在扶贫村——进贤县东塘村的蹲点记录上这样记载。今天,东塘村一派新气象:村前广场修葺一新,农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贫困户们在屋顶上架起了光伏电站,后院搞起了特色养殖……当年村里的贫困户,大多已稳稳走上脱贫致富路。
记者 张武明 卞晔
|
相关阅读:
·“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十三问——新华社记者访江苏省委省政府 2022-02-23
·你可以永远相信这届年轻人 2022-02-22
·体育时评:真正无与伦比,中国交出完美答卷 2022-02-21
·一觉醒来,俄罗斯采取行动了! 2022-02-18
·人民日报推荐:自我管理的9个好习惯 2022-02-14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落成揭幕 2022-02-05
·你可以永远相信这届年轻人 2022-02-22
·体育时评:真正无与伦比,中国交出完美答卷 2022-02-21
·一觉醒来,俄罗斯采取行动了! 2022-02-18
·人民日报推荐:自我管理的9个好习惯 2022-02-14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落成揭幕 2022-02-05